拓展产业空间 做强新增长极
时间:2010-12-09 A+   A- 举报

——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扩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四

本报评论员

围绕建成江苏沿海开发先导区的目标定位,进一步优化全市沿海发展布局,加大开发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各类要素集聚的开发新格局。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扩会关于聚焦沿海开发、进一步拓展基本现代化建设新空间的战略部署,是对启东“十一五”实践经验的深刻把握,是对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的深入贯彻。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启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启东最大的资源在江海、最大的优势在江海、最大的潜力在江海,江海就是启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空间所在。启东要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就必须做好江海开发这篇大文章、做强江海产业这一增长极。

那么,“江海”这个空间如何拓展?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路依托这一空间,让启东发展获得最强驱动力?

打造大平台、发展大产业,是不二选择。放眼沿海省市、近观毗邻县区,各地都在不遗余力打造大平台,以大平台构筑大产业,以大产业引进大项目,为新一轮发展拓展空间、积聚力量。对我市而言,打造发展大平台更为紧迫和现实。近年,我们深入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着力打造“两区三园一带”发展平台,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当前,我们要以吕四大港开发为龙头带动,加快构建沿海产业带和沿江产业带、启东经济开发区和吕四经济开发区、主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两沿两区一中心”的全新框架,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有力、综合实力强大、发展后劲充足的产业发展新平台。

推进开放合作、全力招商引资,是关键举措。随着吕四港建设的加快推进和崇启大桥的即将通车,我市区域发展的格局日益优化,有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利用和配置资源。我们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合作优化产业结构,以开放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应对风险能力。要坚持利用外资、引进国资与激活民资相结合,扩张总量与优化提升相结合,以大项目促结构调整,以好项目促产业升级。切实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的主动对接,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符合产业链需求的旗舰型、科技型项目。积极鼓励外企增资扩股,推进产业协作和价值链延伸。

全面接轨上海、承接产业转移,是重要路径。接轨越紧密、承接越到位,我们集聚的生产要素就越多,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发展的后劲就越足。近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为主动接受上海辐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苏南地区相比,我市很多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接轨上海、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着力加强沿江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把握上海加快建设四大中心的机遇,加强与上海各类园区和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吸引更多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启东。

空间大,发展的舞台就大。只有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我们的发展才能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各地各部门要以更加开放的意识、更加务实的举措去拓展加快发展的新空间,把“两沿两区一中心”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启东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