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扩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本报评论员
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在重点领域求突破,在薄弱环节下力气,使经济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扩会对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是一种发展思维的突破,是一种发展路径的择优。
近年来,启东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带动下,总量倍增,实力增强,发展优势和发展成果彰显。今年全市人均GDP预计达到6587美元,标志着启东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在向下一个节点人均GDP10000美元大关迈进。这将是一个艰难的爬坡过程,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阶段。国际经验教训表明,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以后,经济受国际影响加大,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各类矛盾凸现,如果把握不当、应对失策,将会错失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结构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升级。
步入战略转型期,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转型升级的艰难和阵痛。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各地区对市场和资源争夺不断加剧,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而我们的经济结构、产业层次、企业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竞争,需要在竞争中经受考验和锻炼提高。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自身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发展要素制约、创新资源缺乏、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等问题日益凸现。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胆改革创新,提升城市战略地位,保持并增强既有优势,积蓄起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沪崇启大通道的即将贯通、吕四大港的全面建设以及宁启铁路启东段项目的加快推进,启东在长三角地区的各种优势得以凸现。但现实优势不等于持久优势,比较优势不代表战略优势。我们必须全面推进新兴产业扩张倍增,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全面推进服务业提速跨越,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以产业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以节能减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