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大王”汤正兵以创新赢得财富的经历,颇让人深思。当小辣椒因暖冬出现皮干籽霉窘境时,汤正兵通过3年努力发明烘辣技术,一举突破销售瓶颈。数年后,鉴于小辣椒一次性采摘所造成的低产,汤正兵变销售辣椒干为经销人无我有的鲜辣椒,进而拓展了新市场,赢得了更多财源,让上万椒农共同致富(见《今日启东》11月17日二版)。
无论城乡,无论行业,创新都是财富之源。在农村,当一个项目、一个产品或者一种产业陷于困境时,不同的对策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体现在经营者身上,往往不是“石头往山里搬”,事业更上一层楼,就是“寒冷发西风”,血本无归再难形成气候。可见,创新反映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了经营者的眼光和胆识。就以《今日启东》曾报道过的典型来说吧,当不少莴笋种植户为“难卖”而犯愁的时候,惠萍镇的施卫平却因掐准莴笋上市时间而获得丰厚利润;当许多农户依旧遵循“六月里拔葱、六月里种葱”的传统种植方式时,惠萍镇的陆永连却以自我繁育的“不歇夏”小葱赚了个钵满盆溢。上述种养能手的成功之路虽各有千秋,却有一个共性:创新致富,财源不竭。
创新需要创造性地做事业。对一家一户闯市场的广大农民而言,创新更多地体现在既要用“脑”种养,又要有足够的胆识魄力。“熟手不放”,但固步自封会断财路;技术保守,独木又能支撑多久?举棋不定,有多少商机可以重来?现实生活中,农村中何以难觅创业常青树?皆因成功过后,只守旧不创新,不少人失去了新的发展良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愿所有正在和即将创业的农民兄弟都能有这样的观念和意识。 □大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