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元大钞遭遇“闭门羹”
时间:2009-11-17 A+   A- 举报

最近,市民包女士遇到了一件怪事,好端端的真币在菜市场居然被拒收。平时,包女士去市场买菜总会带些零钱。这天她买了些菜,零钱刚好用完。这时看到一个摊子上的鸡毛菜比较新鲜,就想再买一些。谁知,当包女士拿出一张100元面额的钞票时,卖菜的大妈却怎么也不愿收取。大妈说,没有零钱,她宁愿不卖。

其实,像这样拒收大面额钞票的事情在市场上并不少见,大多集中在自产自销的菜农中。笔者就此事在本市多个农贸市场中作了调查,发现市场上自产自销的菜农大多年纪偏大,主要凭借就着光线看水印和用手触摸纸质的办法来识别纸币的真假。但是随着假币的仿真度越来越高,简单的“眼观手察”时常会失效。一位惠萍镇果园村的大妈说,自家种点蔬菜卖,一把菜才二三块钱,如果收到一张100元钱的假币,不仅菜白送人家,还要倒贴90多元钱。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她会以没有零钱找为由而拒收。

对菜农来说,少做一笔生意,损失也就几块钱,可收到一张大面额的假币,那就是几天白做了。无奈之下,一些上了年纪的菜农只好用极端的办法“防假”:大面额纸币一概拒收。这样看来,包女士遇上的怪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菜农们以拒收作为“防假法”的做法未免太过极端。对此,有市民建议:市场上有公平秤,那为什么不添个公共验钞机来保障大家的权益呢?在市场上设置几个验钞点,多少也可消除菜农和消费者的疑虑和惧怕。这或许值得一试。但笔者认为,从法律角度来讲,使用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从道德角度说,明知收到假币,再转嫁他人是道德失范的表现。只有大家共同携手抵制假币,才能使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只有每个人都具备正确对待假币的心态,才不至于让彼此失去信任……     □ 小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