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桑建美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接受监督、主动适应监督、科学运用监督。
一、养成良好习惯自觉接受监督
权力运行的规律性、执政党执政地位和转型期特殊性,决定了加强监督的重要性,领导必须提高对监督的适应能力已不可回避。自觉接受监督表现的是一种执政行为,公示的是一种执政理念,展示的是一种执政形象,必须坦城面对,自觉接受。
一些曾经掌握一定权力的干部被查处后,往往流着悔恨的泪水,痛恨自己没有接受组织、社会、群众的监督,一意孤行,导致坠入堕落的深渊不可自拔,如果当初接受组织的监督和提醒,就不会走上不归路等等,诸如此类的感叹。人们也往往会发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慨。因为意识不到监督的重要作用,因为忽视监督甚至拒绝监督,因为在关键时刻逃避监督,最后付出惨重的代价。直到此时,他们才意识到监督的重要性,后悔当初没有接受监督。所以说监督是一种需要。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的存在,官员就会失去约束,就会滥用权力导致腐败。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在转型期,虽然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关于规范管理的规章制度,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中各种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尚未彻底铲除。干部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诱惑和考验,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需要各方面的监督,因此监督是一种要求,同样监督是一种保护,是一剂苦口良药。提醒源于保护干部,大量事实证明,最大的爱护莫过于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监督。实际上,严格监督才是对领导干部真正的爱护,它能常常督促,时时提醒,发现干部身上存在缺点和不足及时帮助、批评就可以防止小过铸成大错,促使干部改过自新,避免误入歧途。这说明,干部自觉主动地接受监督是多么重要。健全而正常的监督,干部行使权力就会谨慎,自律意识就会增强。自觉接受监督更是是一种境界。工作中行得端、站得稳、走得正,表现了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品质、善待批评的气度。
二、提高自身素质主动适应监督
要增强责任意识。赋予权力就是让你去干事,就是要承担责任。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尤其是要苦干实干科学干,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履好职、尽到责。权力与责任是紧密相连的,权大责任大,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要改善工作方法。公共权力阳光运行是推进公开透明,公开接受监督的基础,我们必须整体联动,共同谋划。同时要遵循科学规律,讲究制度规范。
要强化法制观念。用权合法是领导干部经受住监督的基石和支撑,工作方法、手段以及内容和程序都必须合法。
要加强自身修养。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可以做到"终身免疫"的,打铁还须自身硬,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充分重视,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切切实实接受监督,真正意识到,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保护,把接受监督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我们要始终加强自身修养,把接受监督的过程,当做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科学运用监督推动科学发展
监督是为了查错纠偏。当前,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都很繁重,头绪也很多,权力的制约监督尤为显得重要。政府的公共投资决策事务明显增多,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必须监督决策是否民主科学。通过监督集中智慧,集思广益,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防止决策失误或发生腐败问题。必须深化政务公开,拓展公开渠道,提高公开层次,增加公开内容,依靠社会立体监督形成良好的干事氛围,依靠群众参与度广泛调动积极性,依靠监督凝聚精神动力。必须推进行政问责制,对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政策执行不力的,对公共资金使用不当的,对发生损害群众生命财产的,对相关责任人和领导人员实施问责,提高党和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通过加大监督力度,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和干部的个人风险,在社会上形成倡导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勤廉节俭的正确导向,促进社会风气的彻底好转,集中精力科学、高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