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正是文蛤销售旺季,但我市几大文蛤出口企业却看不到人来车往的繁忙景象。连兴港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老总无奈地说,往年这时公司外销的文蛤有七八百吨,可今年只有两百来吨。记者了解到,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市去年11月份以来的文蛤外销量不及往年三分之一。
文蛤有“天下第一鲜”的美称,早已被海外所熟知和青睐。可遗憾的是,文蛤却未能在国内市场大红大紫。究其根源,在于文蛤很难在自然条件下长时间保鲜和远距离运输。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保鲜技术引入国内,但文蛤在国内的价格上不去,无法同海外市场抗衡。在此背景下,长期以来,我市成品文蛤90%外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2007年,我市出口国际市场的大规格商品文蛤达到2000多吨,占国内出口总量近五分之一。如今,文蛤出口受阻,不少企业和养殖户束手无策。
出口受阻,难道堪称海鲜贝类之王的文蛤就不再受喜爱了吗?一些有识之士不再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出手应对。去年12月,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调研组在对我市10多家贝类企业调研后作出决定,春节前后专门组织召开文蛤推介会,通过推进文蛤进超市、推广文蛤餐饮等方式,在国内开辟文蛤市场。
笔者以为,政府推力必不可少,从事文蛤产销的企业更要时不我待。海鲜礼品的经久不衰给文蛤走向国内市场提供了借鉴,保鲜技术的完善则突破了文蛤运输储存的禁区,文蛤菜系的推介,相关食品、调味品的研发,让文蛤显现更多本身就蕴藏的无限商机。
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就一定能够在本土市场做靓文蛤这篇文章。 □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