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大内需重大决策
本报评论员
中央和省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在着眼于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注重于保障民生、调整结构、推动改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克服当前困难和保持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要在“出手快”、“出拳重”的同时,切实在“准”字上下足功夫,结合实际,找准措施,增强实效。
措施要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既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能为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中央及省出台的十项举措,看起来是“全面开花”,实际上,这十个方面就是投资的十个重点。具体到各个阶段各个地区各条战线,则各有侧重点。我省明确提出,这次采取的综合性措施,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同时也包括扩大消费和出口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拉动经济增长:一是增加省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引导支持力度,主要投向重大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和支持企业发展。二是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重点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一批重大生态环境工程,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促进社会投资,启动更多的重大项目,形成新的建设高潮。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思路及目标要求,把重大项目拉动和扩大有效投入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立足启东实际,梳理出一批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建设项目,通过申报纳入国家或省计划、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等多种途径,创造条件尽快开工上马,进而以点带面,达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措施要准,就是要正确分析经济社会运行态势,清醒认识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找准基点,实现突破。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确立了“放大桥港优势、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主题,提出了“争当江苏沿海开发排头兵、奋力开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面临的挑战严峻、肩负的任务艰巨。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要加快推进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转向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并重,进而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转向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并重,进而向以人才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转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进而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形态转变。从文化发展角度而言,要从源于资源禀赋的江海文化向融地域特点、人文精神、时代内涵于一体的创新文化转变,进而打造深植于百万人民之中的文化基因。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要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进而建设经济结构合理、城乡发展均衡、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眼下,中央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启东实现发展新跨越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应加紧推动吕四港港口外拓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外高桥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区域供水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垃圾处理厂等一批重大生态环境项目的开工投产。通过这些大项目的拉动,尽快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蓄积后劲,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措施要准,就是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上级政策精神,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防止政策变形走样。我们要按照“准”字要求,正确处理好保经济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以调整促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确处理好扩大内需与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关系。抢抓国家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机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励企业积极扩大出口,保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减弱。正确处理好政府加大投资与鼓励社会投入的关系。以政府投资来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坚决防止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高度重视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积极防范、妥善处理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及其引发的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见事早、处置快、影响小。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认真选择好加大投资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工程,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增加透明度,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要接受民主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使政策措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