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 和谐发展
时间:2008-11-20 A+   A- 举报

—— 六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八次全扩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民生是和谐之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奋力开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着力改善民生,实现和谐发展。


改善民生、和谐发展,要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根本,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不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服务群众、关注民生,是不是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困难,有认识问题,也有水平问题,但首先是感情问题。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就能事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反之,眼中没有群众,对群众感情淡漠,群众再大的事也成了小事,再急再难也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把群众最想办的事情摸准确,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把群众最困难的事情搞清楚,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把群众最愁的事情弄明白,在群众“最想”上改作风。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就能激发起全市人民支持和参与改革发展的热情,形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改善民生、和谐发展,要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要把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空间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建立产业带动就业、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就业相结合的新机制,使人民群众在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中实现增效。就医是民生之急。我们要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切实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就学是民生之基。我们要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步伐,扎实推进优质幼儿园、星级高中创建工作,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并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改善民生、和谐发展,要坚持把幸福安定作为目标,健全保障制度,维护公平正义,倡导和谐友爱,保障百姓平安,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为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好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利益,健全改善民生的各项保障制度,切实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维护制度的公正性,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大力推进“平安启东”、“法治启东”建设,逐步形成“政治安定、社会安稳、经济安全、企业安心、百姓安居”的和谐局面,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