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晚报》10月28日讯,由于周边地区焚烧秸秆,南通市区最近一周来空气质量陡然下降。通城漫天烟雾、气味呛人的祸根系周边地区农民焚烧秸秆所致。
眼下正是秋收时节,不少农民为图省事,将秸秆付之一炬。其实,哪一个农民不晓得如此做法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交通及至飞机的起降;但换位想一想,如若不烧秸秆,又有谁能帮农民清除这讨厌的柴草?
秸秆应该是个好东西,能造纸、发电,还可加工成饲料,即使还田也能增加肥力。但这些年里,真正将此作为生产项目的企业又有几家?而我们一味地将禁烧秸秆的原因归咎于农户的觉悟之上,似乎显得一厢情愿。道理很简单,没有了赚钱的可能,即使再好的社会效益,又有谁承担得起这份太过厚重的社会责任?秸秆的价值一旦成了画饼,所有的设想便都会落空。于是一烧了之,也许就是农民最简洁、最无奈的处理办法。
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秸秆问题还得运用经济杠杆。倘若政府等相关部门给出了优惠政策,调动起了相关企业的积极性,秸秆值了钱,相信没有哪个人还会烧“钱”;假使通过科技研究、综合开发,大幅度提高了秸秆的利用价值,相信谁都不会再将宝贵资源浪费抛弃。由此可见,禁烧秸秆,声音再响、处罚再严厉,远不如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来得立竿见影。看来,在秸秆的焚烧与开发问题上,用政策的、经济的、科研的手段找到了好的出路,调动了各行业的积极性,也就实现了政府与企业及农民的共赢。届时,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