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筋不转弯 钞票难“粘”手
时间:2008-08-13 A+   A- 举报

农村中有人“循规蹈矩”生产经营难以致富,也有人脑瓜灵活贩销种养财源不断,几乎相同的经营项目,却是大相径庭的结果。笔者采访中发现,并非后者刁钻走邪道,而是他们善于思考,灵机一动中总能觅得商机。

到长江岸边某船闸采访,一对开机动三轮车卖冬瓜的年轻夫妇引人注目,三五公斤一条的冬瓜不一会儿就被过往船民捧走了20多条。惊讶之时,这对家住民主镇万安村的夫妇介绍,两人同在私企打工,家中3亩责任田主要种植冬瓜。他们发现,价廉耐贮藏的冬瓜深受船民喜欢,但船民不便上岸,于是他们便送瓜上船,因此,他们的冬瓜卖得分外好。自从5年前发现了这条“门路”,夫妻俩于是种瓜卖瓜乐此不疲,每年夏秋两季光与船民们的冬瓜交易竟有三四万元,抵得上夫妻俩全年的工资收入。
无独有偶。大兴镇一位姓黄的农民同样种瓜卖瓜发了小财。老黄原是种蔬菜的,前些年种大棚蔬菜进账渐少,苦恼之时,本市某宾馆采购员初夏时节四处买不到南瓜一事让他开了窍。第二年,他试着种植大棚春南瓜,结果,南瓜一上市,十分畅销,而且他还与几大宾馆饭店挂上钩。几年下来,老黄种瓜揣上了“金元宝”,一说南瓜就会喜上眉梢。

相对于两位瓜农,一位鸡老板的成功经历同样让人体味到了脑筋开窍之于创业的重要。这位年纪轻轻的鸡老板在家养了数千羽草鸡,却遇到了销售难题。感悟于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小伙子决定开设活鸡宰杀门市。在市场设下固定摊位后,果然,鸡的销量立马就上去了。从日销售光鸡几十只到如今的近200只,这位鸡老板由于把握了产销主动权,钱越赚越多。

一味地埋头生产不管市场风向,其结果必然是走进死胡同。当生产经营遇到困难、障碍时,每一个当事人都务必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原因,总结其中教训,借鉴他人经验,进而调整思路,找寻发展良策。在这过程中,转变观念、转弯脑筋、逆向思索,恐怕比盲目的转产、停产、改行更为管用。由此可见,脑筋不转弯,钞票难“粘”手。        □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