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看到逛商场、超市的学生较多,其中大多是即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将陆续发放,按照惯例,这些即将步入高校大门的“准大学生”们是一支消费大军,入学前要忙于购物、聚餐、旅游、学车……目睹之余,记者想说上一句:考后消费需理性。
家长们见子女12年寒窗苦读后终于“功成名就”,只要条件允许绝不吝惜,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一般都很宽容、大方。离别在即,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聚小吃一顿,互相送些小礼物,也是人之常情。至于豪华宾馆酒家里的聚餐、宴请,那就大可不必。通过吃喝来表现同学之间的情谊,远远不如相互赠送些小礼物,或是入学后的一声问候、一次祝福来得更有意义。
即将步入高校的学生买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一些学生却以学习需要为由,要求家长花费数千上万元,为他们购买笔记本电脑、高档手机、数码相机、MP4等高档商品。这些东西是否真的是必需品,恐怕还要打个问号。记者作了小范围调查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要求购买这些消费品,是攀比心理在作祟。他们觉得其他同学有了,自己没有则很没面子。
如此消费,家庭条件好的可能无所谓,而更多的普通家庭并不一定能够承受。很多父母虽然无奈,但基本上还是对子女有求必应。他们表示,其他家长都这么做,自己不“奖励”一下孩子,恐怕会伤了孩子的自尊。
对此,笔者认为,学生高考后的消费要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理性而适度,不要盲目攀比。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要让孩子学会节俭,体谅父母。 □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