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 戴 辉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站在启东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启东当前形势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建设桥港时代新启东”这一宏伟目标,明确了“江海联动、桥港互动、融入上海、走向世界”的战略部署,为推动我市新一轮发展、实现新一轮跨越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全扩会精神,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新理念,打造新优势,又好又快地建设桥港时代新启东。
一是要确立交通率先理念,着力打造交通区位新优势。启东靠江、靠海、靠上海,但由于受长江阻隔,启东独特的资源禀赋、广阔的空间优势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大桥大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为进一步凸现启东的交通区位优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极好的机遇,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尽快实现由神经末梢向交通枢纽的根本转变,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能力。要举全市之力,全力以赴为崇启通道、扬启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确保两项工程早日开工、早日竣工通车。要全面加快“六纵六横两沿一环”的干线公路建设,使全市的交通路网交汇贯通,适应“桥港互动、江海联动”的战略需求。要充分利用启东滨江临海、河道密布的优势,优化港口、航道的规划建设,提升海运、河运承载能力。要加快火车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规划布局,承迎宁启铁路的全线贯通。要配合吕四港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中心、配送集散中心,提升交通运输业的整体优势。通过完善江海河、公铁水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布局合理、高效畅通、衔接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放大启东毗邻浦东、兴东空港的优势,使我市交通真正成为南接上海、苏南,西接苏中、苏北,内畅外联、接南纳北的枢纽和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二是要确立科技领先理念,着力打造创新创优新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发展原动力,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抉择,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大力引进高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在广招高科技项目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善于运作资源的创新型人才团队,来启领军创办高科技企业,高起点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我市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高科技创业园,鼓励重点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坚持“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建设专家工作站、开展联合攻关,大力推进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认真研究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柔性流动的相关政策,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进一步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
三是要确立人才优先理念,着力打造核心竞争新优势。成就启东发展伟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一起抓,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加强党政人才的行政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党政机关中、高层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公共行政管理、经济科技管理、城市社区管理、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水平的高层次决策型管理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拓能力建设,通过组织重点企业法人、职业经理人脱产培训,着力提高企业家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企业家职业精神,提高企业家职业化水平,鼓励企业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创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以更新专业知识、拓展研发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后备人才。加强技能人才的应用能力建设,要在机械电子业、医药化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技能含量高的职业中,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科技知识扎实的技术工人,以此推动我市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构建农科教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及科普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发和培养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种养能手、能工巧匠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注重发挥他们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