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情债”喊“不”
时间:2008-03-19 A+   A- 举报

人情消费,俗称“人情债”。笔者近日在“人情债”盛行的农村得悉,一般家庭全年“人情债”开支为3000元左右,列常规开支的项目之首,着实让人震惊。

“人情债”这东西无人管理,却有市场,行情会与时俱进。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物价指数的提高而攀升,且超过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人情债”无贫富之分,同等负担,这对农村中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实在不堪重负。其实,人们在受“人情”的同时,也背上了“人情债”。

人要“面子”,本是美德,只是我们的先辈将人情交往的“面子”钱物化了,宁可再穷也要勒紧裤腰带支付“人情债”保“面子”,且逐渐成为习俗。这样做对不少人来说是违心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人们之间的真情。

在科学化、文明化的时代,讲人间情谊的“面子”应当得到尊重、保留和发扬,但要摒弃低俗的钱物化,不搞“人情债”,代之以建立在高尚、真诚基础上的情感交往,有礼有节,互敬互爱,团结友善。同时,这也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需求。

不过,向“人情债”喊“不”,目前还有难度。由于传统习俗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一些人因怕丢“面子”而没有勇气。其实,向“人情债”喊“不”是全社会之责任,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当从深层次关注民生,将移风易俗,狠刹“人情债”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列入乡规民约规范民众行为,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那样,广大民众会从心底里欢迎、感谢和拥护,并可借着这股东风,理直气壮地告别“人情债”,让恼人的“人情债”现象成为历史。   本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