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启东”
本报评论员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推动启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启东全面小康进程的坚实基础。全市上下必须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重要性,全力开创求真务实新局面。
要坚持一种精神干到底。总结启东的发展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讲实情,说实话,干实事,才能出实效,促发展。坚持一种精神干到底,就要充分发扬全市百万人民的实干精神,坚持不懈,奋战到底。要切实解决好启东的发展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牢抓住崇启大桥建设、吕四大港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接轨上海、江海开发的优势,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实现启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启东”的目标任务,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级党员干部要从那些不必要的冗杂事务、应酬接待中摆脱出来,绝不能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势上做表面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解决问题上下真实功夫。少干扰民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少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说大话空话假话,不干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的事情,真正把求真务实体现在各项工作上。发扬实干精神,领导必须率先垂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工作实践中起好带头作用,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真正带出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带出好作风。
要坚持一条准则贯到底。为人民服务,给人民谋利,让人民满意,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恪守的一条准则。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启东”的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关心群众疾苦作为第一责任,时时处处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要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尊重民意,广开言路,弄清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作决策、办事情、做工作的依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是非、衡量得失的重要标准,常怀忧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职,多办利民之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是赢得群众认可。只要我们是真心实意、更加有效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就一定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拥护和高兴。
要坚持一把标尺量到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用好干部。用人适当,则善者皆随;用人不当,则恶者竞进。因此,用来“量人”的标尺必须是高水准的。对我市而言,就是要符合我市改革发展的大趋势,能够把那些坚定地高举改革旗帜、高举发展旗帜的人选出来;要符合我市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把那些年轻的、有真才实学的人选出来;要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选出来。一句话,就是要把有开拓精神、实干精神,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保证我们的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新叶催陈叶”。使用好“量人”的标尺,根本的是要完善选人用人的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标尺面前人人平等,全凭实力和实绩选人用人。评价干部工作实绩不能急功近利。对于那些干当前、想长远,致力于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作贡献,但一时看不出明显政绩的干部;对于那些顾大局、识大体,埋头苦干、勤奋工作,但因客观条件限制而导致工作成效不那么显著的干部,也要辩证地分析,正确地评价,用其所长,使人尽其才。从而引导广大干部养成比学习、比工作、比实绩、比民意,求真务实的好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