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启东”
本报评论员
大桥飞架,百年梦圆。百万启东人民翘首期盼的崇启大桥,将于今年上半年择日奠基开工。江河系自然,桥梁成经济。崇启大桥对于启东来说,不仅在于将天堑变通途,更在于将使一个城市的战略空间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崇启大桥建设催生的大桥经济,为我们“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启东”,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已经站在大桥经济时代新的起点上,抓住机遇、谋求机遇的最大效应,把握机遇、争取发展的最大可能,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使命,是每一个当代启东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握大桥经济时代新机遇,必须深刻理解大桥经济时代的丰富内涵。将“大桥经济”冠之以“时代”,就是说大桥经济作为启东独特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把大桥经济时代作为启东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来划分,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和深刻的理论依据。一是崇启大桥建设将使启东融入长三角核心城市圈。2020年,上海将建成国际和中国的经济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四大中心”建成后,启东将纳入这个中心范围,全面接受上海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产业的辐射。二是崇启大桥建设将使启东经济从平稳增长向超常规的快速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有平稳增长和超常规的快速增长两种形态。长三角的昆山、珠三角的东莞、渤海湾的天津经济开发区等地的发展都是超常规的。崇启大桥建成后,启东就有条件和可能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三是崇启大桥建设将使启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利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总之,崇启大桥建设所产生的效应是综合性、全方位的,会促进启东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启东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在若干年内不断积累,延续量变过程,实现质的提升,并影响到久远年代。
把握大桥经济时代新机遇,必须积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国际产业转移仍将处于高潮之中,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对启东经济发展极为有利。一是在范围上,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国际范围内全面转移,这对我们下一轮招商选资、项目推进十分有利;二是在区域上,国际产业正向条件好的地区特别是拥有交通区位优势和商务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启东符合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三是在结构上,呈现出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和人才一体化转移的新趋势,只要我们下大力气加快引进,就可能在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这些领域加快发展。随着大桥经济时代的来临,启东面临着双重机遇和双重优势,双重机遇就是既可以融入区域化,同时又可以直面全球化,双重优势就是加快接轨上海的优势、加快启东江海联动发展的优势。我们要牢牢抓住双重机遇,充分发挥双重优势,牢固确立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地缘经济环境,尽力把历史性机遇带来的发展条件发展到最好、发展到极致。
把握大桥经济时代新机遇,必须科学谋划增创启东经济新优势的关键举措。要创新招数、主动出击,加快推进启东与上海的产业、市场资本、信息科技等方面的融合,全面实现由依托上海、呼应上海、服务上海、接轨上海到融入上海的飞跃。要借桥强市,打好“桥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各种要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新的提升。要以江海产业带为重点,加快做好与大桥建设相衔接的交通规划、园区拓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相关课题的研究,顺应“大桥经济”时势,加快实施规模集聚、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启东区位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大桥经济、港口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进程,构筑大型临港产业新高地,努力把启东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精密机械产业基地和基础产业基地。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建设的网络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要促进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大桥经济时代的全面对接,不仅是经济建设要对接,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也要对接;不仅规划要对接,资金、土地、人才、水电、交通等生产要素也要对接,不仅体制、机制要对接,进取、变革、创新、竞争、效率等思想观念也要对接;不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要对接,企业、街道、乡镇、社区的工作也要对接。全市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每一位启东人以及外来的创业者,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全面对接大桥经济时代、“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启东”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