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与16岁的儿子一起看电视,电视中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黄土高原上偏僻小村落里,有一个15岁的男孩父亲早逝,母亲迫于生计到城里打工,留下了他和双目失明的爷爷及两个年幼的弟弟。每天,这个男孩早上4点起床,喂猪烧饭,还要到一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完工后步行去5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晚上,在学校回家的路上还要拾柴,到了家要劈柴。因为贫困,家中储存的土豆就是一家人全年的主食。看完电视我问儿子有什么感想,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儿子对此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这不是真实的生活。
我不由感慨,对于一直生活在“蜜罐罐”里的青少年来说,因为太幸福了,就意识不到周围还有许多不幸的人;因为太幸福了,甚至缺失了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尚书·无逸篇》有句警语:“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这是周公告诫子孙的话,意思是没有体验过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滋味,就会变得放纵、荒唐。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走向堕落,当然更难以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是对父母感恩情愫来。
相对的贫困境地、窘迫的经济状态、较早的肩挑责任,因为没有亲眼见到,更没有亲身体验,所以他们无法理解。如此娇贵柔弱的他们将来面对困难、碰到挫折的时候,就会缺少许多优秀品质的支撑。如果真那样的话,那是多么令人担忧啊!
有一位作过农村调查的大学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很欣赏辛弃疾的那句词:‘少年不识愁滋味’,觉得这是人生的规律;现在我想应该改一个字——少年应识愁滋味。”由此说来,我们的家长、学校、老师都应当引导、鼓励孩子们去品尝人生的“愁滋味”,担起应有的责任感,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大有好处。 大 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