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一位28岁的年轻人志愿来到腾格里沙漠边的学校支教。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药瓶改制的煤油灯……许多老师悄然离去,他没有走,毅然挑起多门课的教学重担。多年积劳成疾,他双目失明,但凭着惊人的毅力,继续给学生上课。他坚守讲台42年,像清泉滋润大漠,用师德的光辉点亮学生心中的灯。他叫冯志远,他动人的故事最近被拍成了电影。
在中国,这样的教师有千千万。因为有了他们,因为他们的高尚师德,中国教育的星空才会如此璀璨。全国德育标兵、特级教师霍懋征,用近60年的教育生涯总结成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用毕生的奉献诠释了高尚师德的丰富内涵。
我们常说,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尚的师德至少具有两种基本内涵:爱心和奉献。今天,教师并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社会的变革、名利的诱惑、多元的观念、浮躁的心态给教师带来种种考验。同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并有刚性标准和硬性规定。但这样的环境和背景,对教师而言,并不意味着可以弱化师德,淡漠爱心,不讲奉献。
因此,在感叹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意识到:教育资源不仅是学校的声誉、品牌、生源和硬件,不仅是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业务才干和教学经验,还包括一种重要的软件——师德。可以说,以爱心和奉献为内涵的高尚师德,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优质教育资源。 袁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