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刚刚结束,一些初、高中的家长们就急着在市区寻找为儿女陪读的居所了。有的甚至全家出动,搬来床铺、冰箱等日常用品,在学校附近“安营扎寨”。从此,家长们开始了长达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陪读生活。
“陪读”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恢复高考后,一批老高中生上了大学继而出国深造,少数配偶也跟着出去了,除照顾生活外,也有跟着做学问;随后大龄生偃旗息鼓了,轮到70后的“小朋友”们出去深造了,也有家长陪着出去的,主要是生活照顾。上述两项可称为“洋陪读”。
大概是受“洋陪读”的启发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地方先是高中生家长陪读,后是初中生家长陪读,再后是小学生的家长也挤进浩浩荡荡的陪读行列中,由此也催生了“陪读经济”。笔者发现,由于我市陪读大军的壮大,陪读租房产业也应运而生。一些企业腾出房子吸引陪读者,房产商建起了陪读公寓,一些居民的闲置房、车库都成为陪读者的“寓所”了。
陪读的初衷可以理解。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家长对孩子前途的期望和独生子女们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都是陪读的原因。但是,久而久之,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陪读的家长真的能陪伴孩子读书吗?到市区来陪读的家长多数未受过良好的教育,基本上不能完成对孩子知识上陪读的任务。反而让人担忧的是,家长承包了孩子的吃喝拉撒,让他们长期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环境中,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更有些陪读的家长在孩子去学校后热衷于打牌等“陪余”活动,日积月累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
陪读本是希望给孩子更多的照顾,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其实,许多陪读家长并不知道,学生往返在学校和租住地,有一个时间差,一些不自觉的孩子就会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差,跟家长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跑到网吧里去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一些家长也在思考:何必陪读?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靠家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思想,采取有效措施,给陪读热降降温,把孩子们赶回学校,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不断地找回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的理想。龚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