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朋友感慨:“现在孩子的语言时髦得让人难以想象。”他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和同学打电话时满口网络用语,偶尔还会蹦出一句粗话。他没少教育孩子,可没过几天孩子又故态复萌,朋友对此很无奈。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家长、教育工作者纷纷将矛头对准了图书、音像出版商。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孩子语言成人化的现状,责任在成人。孩子大量使用的成人语言、网络用语,其始作俑者并不是孩子,孩子们只是将自己听到、看到的语言文字应用在生活中。而出版商抓住了在孩子中比较流行的词汇,投其所好制作出了这些成人味十足的儿童读物、音像制品。这就让我们深思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媚俗的图书音像制品能够在孩子中间如此流行。与多得有些“滥”的成人图书音像相比,适合儿童观看的影视节目、阅读的读物少得可怜,儿童平时观看的是成人的影视剧,模仿的是成人的言谈举止,这也难怪那些媚俗的儿童图书音像能被孩子毫不费力地接受。
不少家长、教育工作者呼吁还孩子一个天真世界。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仅靠部分人的呼吁,限制部分商人的出版发行,甚至只强化教育、文化部门的监督职能是远远不够的。造成天真世界缺损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而修补这片天空也是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的。 萧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