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先生今年70开外,身体还算硬朗,每月退休金近2000元, 子女们经常给老人捎钱买东西,还为老人雇了保姆。按说老人吃穿不愁,有着一个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但老人却经常闷闷不乐。他告诉笔者,除了过年时能和儿女们一起吃顿饭外,一年中,几乎见不到子女的面,也难得听到他们的声音,这让老人倍感孤单寂寞。
老人的话令人深思。像黄老先生那样,物质上富有、精神上贫穷的现象并非个别。不少子女认为,只要让老人衣食无忧安享晚年生活就是尽孝了。其实人到老年,更希望在精神方面得到子女的关心和呵护,但是这一点又恰恰被许多为人子女者忽视。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社会活动范围相对缩小,心理素质也会逐渐弱化,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容易失落。如果缺少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就会在孤独和寂寞中备受煎熬。他们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藉,希望子女能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带来幸福、快乐、充实的生活。金钱易得,亲情难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比“物质赡养”更强烈。
其实,“精神赡养”并不复杂,都是一些举手就能为之的小事。比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唠唠嗑、说说话;接老人到子女家里吃顿饭、住几天;多为老人做些事,小到穿针引线,大到粗重活儿,满足老人求助的愿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不妨多些书信问候,或多打打电话嘘寒问暧。诸如此类的小事,都能让老人感到慰藉,驱走老人心中的孤独和忧郁,成为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最佳“补品”! 草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