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企校共建教育现代化
我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描绘了启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把启东建设成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滨海工业城市、富有内涵和独特个性的生态园林城市、富有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文明法治城市。企校共建教育现代化,为实现这个目标、促进经济社会跨越攀升构筑了新的台阶。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跨越攀升,对人才的需求量更大,质量要求更高。现代化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高水平的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到2010年,全市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规范多元的办学格局。到时,教育结构更为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增强。正如我市“十佳公众形象企业家”在倡议书中所言:“为了企业的明天,为了明天的企业,我们责无旁贷。”企校共建教育现代化,既是启东经济社会跨越攀升的渴求,也是捐资助学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的人才多,谁就发展快,可持续发展后劲就越强。中小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打牢了这个基础,各类人才就会脱颖而出。近年来,我市在广泛招商引资的同时,尽力引“智”。市有关部门到大专院校和外地人才市场上招聘人才,许多企业也花大力气引进所需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需的人才还有很大缺口。有些外地来启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成了“飞鸽牌”。而启东籍的大学生回乡后,基本上是“永久牌”。因此,我们在广招外地人才的同时,从头抓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实为明智之举。
企校共建教育现代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不可能立竿见影。作为企业家,必须具备战略眼光。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超常的人文优势,较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是吸引客商和人才的磁石。“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国人的传统。从企业家捐资兴教中得到实惠的许多中小学生成材后,不会忘记帮助他们成长的故乡和企业家。有些人即使不能回启工作,也会常怀回报桑梓之情,常有造福乡土之举。相信通过企校共建教育现代化活动的成功举办,一定能形成学生多方受益、学校条件优化、企业家形象提升、全市重教兴教氛围浓烈、人才储备日渐丰厚、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跨越加速的“多赢”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