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时间:2006-03-13 A+   A- 举报

    3月10日至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要求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分析形势,抢抓历史机遇,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工作理念,落实关键举措,奋力突破推进,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打造生态现代农村、培育新型现代农民。一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战已经打响。

    农业是我们的生存产业,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村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个1号文件精神,使“十五”成为我市历史上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纵观“十五”以来我市“三农”发展的基本走势,展望我市“十一五”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启东的“三农”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顺应发展的时代潮流。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战胜挑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党和人民交予的历史重托。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锁定目标,突出重点,确保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取得崭新成效,走在南通和苏中地区的前列。

    要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确立大农业、大市场的理念,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进项目农业建设,招商引资是决定性因素。要吸引“三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外部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集聚更多的农业发展资本。要牢固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千方百计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强势市场主体。现代化农业园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要花大力气放大区域特色板块。培育新型现代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充分就业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改变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状况,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成为自主创业者,使富余农民成为富裕农民。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最关键的民心工程,是农民最为受益、最为拥护的实事工程。因此,要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现代农村。新一轮的农村公路和危桥改造、新一轮的农村水利建设、新一轮的农村二次改水等民心工程要切实抓紧抓好。要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为重点,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优先扶持好小康示范村,使它们成为“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样板。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源动力,努力创新农村发展机制。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改革步伐,重点解决城乡分割、城乡之间要素分配不均、农村管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建立城乡互动、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创新农业投入机制。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鼓励村民到集中居住区居住,完善集中居住区土地流转制度。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保制度,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对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的帮扶,并提高帮扶效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方方面面步调一致。因此,一定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市级机关各部门要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创新思路,充分用足用好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要优化服务,巧解难题,全面落实“结对强村”挂钩帮扶责任,切实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镇乡党委政府既是组织领导者,又是具体实施者,要围绕整体目标,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严密有序的工作推进机制。村级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通过最近进行的换届选举,全市村级班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全面提升,要把这些有利条件迅速转化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合力。村支书是领头人、主心骨,要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不断壮大村级经济。我们深信,只要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变成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