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启东市一辆面包车栽入吕四港镇新港河里,附近群众争相下水,奋力抢救,使车内的陈丽华等三人保住了性命,又一次奏响了一曲危难时刻见义勇为的颂歌。
见危相助,应该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社会公德。为什么它还会成为新闻而广泛传颂呢?因为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必须要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衡量。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精神文明总的来说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有很多,见危不救就是其中之一。常在报上看到这样的事:有人遭到车祸危在旦夕,过路车辆任人招手就是不停。有人在危难之中请人帮忙,对方却先要讲价钱。被救的陈丽华等3人真是幸运者,他们一出事,就得到了当地人、过路人还有6个兴化人的全力营救。毛启平等11人不顾寒冷,在齐脖深的水中抬车救人。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场景。他们救活了3个人,也唤醒了不少人的良知。
见危是否相助,属于道德的范畴。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中共中央于2001年10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启东市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鼓励市民见义勇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涌现了不少先进个人。但是,还有些人讲如何赚钱头头是道,谈到道德建设,就成了“门外汉”。有些人即使会讲,也只是停在口头上,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在陌生人的危难时刻,就拿不出实际行动。毛启平等本地人、赵贵才等6个兴化人,见到他人危难,首先考虑到的是快去救人,而不是个人的得失,更不可能想到回报。如果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了,我们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陈友权
新华网江苏频道启东1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