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峰
唐代江南僧人文秀写过一首《端阳》诗:节分端阳自谁言,万古传言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的直臣冤。
关于端午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有说是古代吴越地区的图腾节日;大部分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的,说是为了驱毒辟邪。事实上,早在先秦,就有了端午节的说法,到了汉代才有了纪念屈原这一说法,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开始趋向娱乐化;真正在民间广为流传,应该是在隋唐时期;到了宋代,端午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才真正确立下来。
记得小时候,外婆会在端午前夕包好糯米粽子,清香的芦叶裹着雪白的糯米,稍微剥开一点,那煮熟的糯米如同一颗颗白色珍珠,黏附在绿色的芦叶上,糯米的香气袅袅扩散开来,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待到咬上一口,糯糯软软,都舍不得咽下去,也顾不得烫,就要去咬第二口,嘴里包得鼓鼓囊囊。通常,外婆会在粽子里放上蜜枣或者红枣,那一缕甜味顺着口腔流到心里,成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长大后,在端午节的日子里,有时候会带着年迈的父母去沙家浜看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个主要习俗,古时,人们对于各种自然灾害无能为力,所以用赛龙舟的形式,希望得到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灾害不屈不挠的斗争,反映了他们朴素的民族情怀。
赛龙舟一般在宽阔的水面上,船头扎一个华丽的金色大龙头,龙头后面是彩旗,有旗手擂鼓助阵,船尾有一个浆手,专门负责指挥协调,两边各十个人划桨。比赛一旦开始,鼓声大作,划桨的人奋勇争先,水面上浪花飞溅,那一艘艘彩船如离弦之箭,你追我赶,岸边的人热血沸腾,大声喊着号子,给浆手们加油鼓劲。
屈原死后,人们又把赛龙舟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相传是因为舍不得屈原投江自杀,很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看完赛龙舟,找一个搭着凉棚的小酒店,叫上一壶雄黄酒、几碟子小菜,一家人其乐融融,说说家长里短,抑或谈谈赛龙舟的花絮,共享天伦之乐。微风正好,阳光正好,酒不醉人人自醉。
除了吃和玩,端午节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孩子们穿着虎头鞋,戴着香囊。香囊里装着朱砂、雄黄、香药,外面包着绸缎,清香四溢,再用五色的丝线扎紧口袋,做成不同的形状,意在为孩子们辟邪驱瘟,祈祷平平安安。也有一些心灵手巧的妈妈,给孩子的香囊做成老虎的形状,以示很猛,谓之“老虎头”。而家门口一定是放着菖蒲,唐朝的殷尧藩曾写诗记录这个场景:“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深。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菖蒲话升平。”那几天,街上好多农村的大嫂或者大妈在路边兜售菖蒲或者艾草,小小的一捆两块钱,买回家,放在门口,空气里都是淡淡药草的香味,是节日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
在声声端午安康的祝福里,我们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春华秋实的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