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谷生
岁月悠悠,历史的车轮不紧不慢驶进了公元1895年,南黄海沙滩上秋风瑟瑟,蒿草萋萋。
此刻,清末状元张謇正与一干同僚规划防倭事宜。但见大片海涂荒滩,状元灵机一动起围垦种植之念。于是,“告总督奏朝廷”,张謇力主垦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01年,中国近代农业的旷世之作——通海垦牧公司宣告成立。
历经募股集资之周折、风暴潮毁堤之惨痛,十年艰辛,大功告成!共八堤计12万亩,一个崭新的垦区展示在世人面前。作为通海垦牧的发源地,海复堪称“中国垦牧第一乡”!此后的张謇势如破竹大举北上,沿海围垦直抵连云港,使近代中国新增良田500万亩。
如果说,垦牧公司是张謇兴农实业的大本营,那么海复镇的诞生,则是状元乡村自治的试验田。治垦初战告捷,公司招佃耕植,移民纷至沓来。短短数年间,垦区聚集千余佃户。
1903年,张謇决定由公司出资,在以西一公里被称作“筲箕襻”的不毛之地设市建镇。根据“三百年前坍成洋,后来又复渐渐涨”的地理变迁史,张謇将新集镇命名为“海复”。
“为与海争地,堤防作计长,涛声犹昼夜,人事已沧桑”。原通师校长张梅安先生所作的《海滨什咏》,为海复镇变迁作了更为形象的诠释。
岁月勿勿过,又是一十年。海复镇以通海界河分南街和新街,南北长约3里,东西近1里。大江南北的生意人,更有许多浙商徽商远道而来,设店经商。
据《海复乡史》载:至1937年,海复镇计有花行、木行、衣庄、油坊、典当、药房、银楼、八鲜行、茶食店等43种行业,97个商号。创办于1920年的奚裕丰油坊,机器榨油日产近千斤。
穿越于镇区的通海界河,尽管南由海门北归通州分治,但满载的货船挤进忙出,从不分界。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每逢新棉上市,全镇举行隆重的开新仪式。金字招牌,红绿广告,祝吉对联,爆竹震天,留声机欢唱,店员穿新装。佃农小贩则就地设摊,时鲜果蔬、沟鱼海鲜、农具杂货,品种繁多。
毋庸置疑,海复镇的全方位兴盛,得益于通海垦牧公司的宏图大展。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海复镇居民就用上了电灯电话,镇上还有汽车行,5辆“雪佛兰”直达南通城。
百年海复史,浓郁状元风。受张謇“民智国牢”理念熏陶,海复建镇之初,便诞生了垦区第一所海复初级小学。随后,海复慕畴女子小学、各分堤堤校相继创办,农家子弟有教无类,就学启蒙。1921年,公司花巨资创办垦牧高级小学,成为垦区首屈一指的乡村学府。
海复老街,人文荟萃。从朝阳桥下故居走出的李素伯,身为通师“园丁”,他心系国家、酷爱学生、钟情文学。他的散文诗《春的旅人》曾入选国文教材,文学专著《小品文研究》一版再版,流传海外,开民国文学评论之先河。“病来还把嫁衣缝,度尽人生不计功”,素伯先生鞠躬尽瘁,以其29岁的青春年华告别人世。后人称素伯先生为“南通四大才子之一”“夜空陨落的一颗流星”。
腥风血雨,烽火岁月。同样在老街,垦区早期党组织领导人江允昇、周智民;抗日将士汪詧、战地记者马力等许多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为国捐躯。英勇壮举功垂史册,海复人民世代铭记。
沧海桑田,换了人间。因战火毁灭荡然无存的通海垦牧公司旧址,2022年由启东市政府复原重建。除了图文并茂的宏大展览,这里还成了张謇企业家学院学培基地。
当年新四军一师粟裕师长率队东进垦牧校四合院(东南中学),并亲手创办的“抗大九分校”,曾为新中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杰出人才,如今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年张謇先生科学规划的垦区农业,由启东市人民政府于2021年将保存完好的搬场村“沙地圩田体系”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当年屡修屡损的海堤,如今已是固若金汤的美丽岸线。长泰海滨城、江海澜湾、启唐城、渔家乐和水韵农庄等时尚海景,让各路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日月如梭,时代巨变,惟张謇聘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设计的挡浪墙,依然坚守屹立。那斑剥脱落的混凝土块、锈蚀外露的钢筋骨架,仿佛在向人们昭示着她那坚韧不拔的世纪担当,倔强地镌刻着垦牧先辈抗击惊涛骇浪的百年印记。
哦,中国垦牧第一乡,古老而年轻的海复镇,美哉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