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送戏总是情
时间:2022-09-23 A+   A- 举报

刘德昌

提起地方戏剧小品,在步入记者生涯之前曾一度认为,它是人类在娱乐生活中展现的一门表现艺术,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未必将之视为可登大雅之堂的阳春白雪。小戏内容没有标准,演戏看戏铜钱进出,无碍于社会安定民生大局。后来因认识了学者型文化工作者石永明(艺名晓石),并观赏了由他所作、所导的小戏小品以后,这才觉得富集人间真善美的戏剧小品,犹如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为新时代的城乡居民所喜闻乐见。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工作所在地的惠和乡文化站,正在组建农村大文化网络,意向升格为多位一体化的乡镇文化中心,以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

时事造就能工巧匠。时任东元乡文化站站长的晓石奉县文化局指令,易地来到惠和,协助文化站转型升级、主要从事戏剧小品的创作编剧和导演工作。

当时刚步入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仍处在对“革命样板戏”的怀旧之中,与“样板人物”高、大、全的艺术形象一时尚难割离;又因为一些经典古装戏剧如《天仙配》《刘三姐》的复出和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全新亮相,遂使文化水平偏低、劳动强度较高的农民群众对原本比较陌生的新时代小戏小品,一时很难接受。但作为农村基层文化组织职能体制改革的试行单位,惠和文化站的应对举措,就是要推出一批内容健康向上、主题鲜明无瑕、艺技便捷明快的戏剧小品,以求紧跟改革开放新形势,传递社会正能量。

在这样的地方小气候下,外来文化站长晓石,以摸石头过河的姿态,在惠和这片热土地上,推出了他的原创锡剧小戏《买女婿》,取得了一鸣惊人的演出效果。剧本被《江苏群众文艺》杂志刊发,由此成了百家争鸣的公共资源;小戏由惠和文艺演出队表演后,获江苏省小戏汇演创作奖;无偿演出公告发出后,当地群众抢先入场,以图先睹为快;义演开始后,座席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尽管剧组几经谢幕,但是上千观众仍不肯退场。乡党委宣传委员出来打圆场:只要留住东元来的晓石,小戏永远看不完!

小戏《买女婿》之所以一呼百应、满堂喝彩,关键就在于一个“买”字,体现在新颖而不落俗套,既扑朔迷离又豁然开朗的剧情上。精彩的剧情,源于剧作家的智慧。小戏《买女婿》的演出,提高了晓石的知名度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诸多退休老师不禁戏谑讨问说,晓石是何方神圣大手笔,居然敢在舞台上再现买卖婚姻的恶作剧。初交为友的我,一时也很难看清石记小戏的真功夫,让人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

其实,形象迷彩的晓石,既不是神圣大手笔,也不是艺术流派的科班出身,他是血统农民的儿子。1945年,晓石生于东元小镇,从小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上学后一直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真正引导他走上戏剧艺术殿堂的是第一次登台演戏的实践。那一年,晓石和妻子经人推荐,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联袂演出了一部自创自导的锡剧小戏《区区小事》。县委书记点赞他们小夫妻俩说:“《区区小事》戏小主题大,为缺戏少乐的农村做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好事。”

由此,《区区小事》也就成了晓石艺术旅途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从打竹板、拉二胡、吹笛子学起,既当站长又当演员,成了写、演、导均可拿得出手的艺术人才,领回了无数奖状、奖杯、证书,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如今,当年血气方刚的文化站长晓石,尽管头发花白且已退休,但他还在文艺舞台下忙得不亦乐乎,成了垒石搭台演小品、矢志为民送欢乐的老顽童。

摆在笔者面前的《我从乡间走来》一书,是晓石对艺术生涯的一份答卷。该书汇编了出自晓石之手包括《区区小事》《买女婿》在内的小戏小品剧本42部,说唱、相声、微影视剧剧本14部,共56万字。

细读《我从乡间走来》,不难看出,它的全部内容的主题思想,均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珠联璧合。换而言之,但凡出现在石记小剧小品中的主要人物或主体剧情,都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键词的形象代言人或警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