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
施正辉
20世纪80年代中叶,在南京高校读书,我感到校园挺大,步行起来费时间,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念头时常萦绕脑间。考虑到家庭经济拮据,只偶有念想,不可能向父母开口。再说啦,当时买车还需凭票。
说起来也真神奇,远在数百里外的父母似乎感应到了我的想法,竟然悄悄买了一辆崭新的28寸大桥牌自行车,委托同组的邻居通过轮船带到南京并送到我的手上。在那个年代,作为贫穷农家子女在高校读书已属不易,能骑上自己的自行车不亚于现在开上一辆高档轿车的感觉。当然,有了车也方便了好友新朋,只要开口借车的,我总会愉快地交出钥匙。毕业时,将骑了两年的自行车折价卖给了学弟,车钱成了盘缠。
参加工作后,买辆自行车又成了工作和生活之刚需。当然,再由父母掏钱购买万万不妥。可首月拿到薪水猛然发现,金额不足上高校时的一个月开销。这才真切地感受到自赚自用自珍惜。我硬是省吃俭用历经数月凑足了钱,还得通过熟人才买到一辆28寸凤凰牌自行车。新车刚用,格外宝贝,一般情况下一周擦一次车,除了龙头、车架、钢圈、挡泥板外重点放在车链和飞轮上。特别是链条需要一节一节地轮转着加少量机油,这样骑起来省力又不容易脱链。这一骑就是七八年。
随着两轮机动车开始在工薪阶层基本普及,我也暗暗盘算着车子如何由人力向机动升级。比较来比较去,花6000多元添置了一辆上蓝牌的雅马哈两轮轻骑,又叫轻便摩托车。车速能开到每小时40~60码,春秋夏感觉不错;冬天呢,就套上带帽的羽绒服、戴上厚皮手套、穿着高帮皮鞋,全副武装外加心满意足,没有了寒冬带来的冷意。从单位宿舍到老家单程7公里左右,一个来回毫无疲倦。记得在上牌时想讨个好口彩,特地请了熟人去招呼,谁料未能如愿。两个人就随机按号,口里还说着:“不管三七二十一,揿个号头算了。”谁料,按到的车牌号为“3721”。两人相视开怀,欣然而定,其乐远胜托友定号。
从自行车升级为轻骑后数年,家用轿车开始零星入户。2005年3月,经不住一个开公司的亲戚游说,更按捺不住拿到多年四轮驾证后购辆汽车玩玩的冲动,就一起去尼桑4S店转转望望。本想买一辆10万元左右的手动挡轿车,但一坐上无级变速的,就手脚发痒,迟迟不肯下车。于是,动心购下蓝鸟至尊。那时,居民小区里停车空间有的是,整栋楼有一辆车就算是稀奇的了。车内高配,有导航、倒车雷达、车载电话、真皮内饰。事过数年,有人说假如当年不买车改买房,那可赚了。说的也是,汽车是消耗品,裸车费、交税、买保险、燃油、保养等,烧钱啊。可我也不后悔,一时一景,提前由肉包铁的两轮驾车转入铁包肉的四轮开车,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乐趣。
2018年,第一辆汽车接近报废,卖车所获1万元。购买第二辆车的一般心理是新车档次高于旧车。看着满马路跑的汽车,五花八门的牌子,我选择了现代轿车,且是二手车,买价3.5万元。心态回归到汽车就是短距离代步工具、功能多了不用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我也说不清,这是成熟还是老化。
2020年12月,我又需换车了。旧车0.7万元卖了。原先看中斯柯达,最后开着10多万元的现代车回家。乍看还挺气派,SUV、车体不小、轮廓分明,有点酷样。朋友们问:“换车了,不便宜吧。”我笑着说:“是的,不便宜,10万多。”不懂车的人,多半不信。于我而言,卖车由着自己,买车也由着自己。多少钱、什么牌、别人怎么看,这些都不重要。
假如我再买汽车,可能想买房车了。年近花甲,有点时间且尚有体力和精力,开着并不豪华的房车四处转转,想想也乐吧。当然,最渴望买一辆无人驾驶的,但愿遂意。
我一直在想,关于购车、开车,不就是找乐吗?又何必纠结牌子、面子,更用不着开“斗气车”、入“路怒族”。
回望近四十年来我使用两辆自行车、一辆轻骑、三辆轿车的历程,觉得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头20年的人们实在幸运,经历了普通家庭家用交通工具纵向巨变的特殊阶段。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人们得学会享福才是。祈祷更多的人购车、开车、坐车都有享福的体验,并有惜福的心态,更有造福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