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2022-01-05 A+   A- 举报

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中篇小说《老大的海》创作谈

小城文坛

李新勇

黄海和东海在长江入海口处交汇,三水激荡,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中国四大渔场之一吕四渔场就在这片海域。到了捕捞季,在3万多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常常聚集着来自沿海各地的三四千艘渔船。这里盛产2000多种海产品,海洋捕捞量占整个江苏总量的三分之一。

大海无偿呈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衍生出无数传奇故事。在这片海域,曾发生过无数次大海难,而海难的出现,对应无数救援。海难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救援故事也千奇百怪。这中间的每一桩每一件都值得大书而特书。可奇怪的是,被讲述出来的很少,被记录下来的更少。人们的记忆往往具有选择性,会努力遗忘悲伤往事,这好理解;但连成功救援,也概不提及,这是为什么呢?

小说《老大的海》叙述了吕四渔场的一条渔船,在超强台风中拼尽全力救援两条兄弟渔船的故事。船老大郭大海跟被救助的447号渔船的船老大有旧仇,救还是不救?“见死必救”的古训守还是不守?风大浪急,两个合伙人闹退股,郭大海该作如何选择?一条渔船还没救助成功,中途遇到只剩1个船员的另一条渔船,是绕道而行还是必须救助?滔天风浪中,自己渔船上的船员“造反”自保。但勇敢的渔民,自有其智慧的解决办法。

小说中的船工之一川娃子李二娃,年轻而无畏,其勇敢、果断、泼辣、机智的性格,在小说中相当出彩。这个大地震遗孤的勇气来自哪里?每个月近万元报酬却舍不得买件像样的衣服,钱又去了何方?小说写的不仅是故事,也不仅是人的坚强和智慧,还有交相辉映的江海文化和巴蜀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流变和传统美德的坚守。文化上的考量,赋予了小说更宽广的艺术空间和精神维度。

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站,就在吕四渔场边上的渔港。我熟悉渔港,喜欢渔港,我也熟悉渔船和船工的生活。为写好这篇小说,我先后采访了十多位渔船老大。他们文化水平大多较低,健谈,不会写,热情诚恳、朴实善良。讲起高兴的事情,他们滔滔不绝。但对经历过的海难和参与过的救援,他们只字不提。一位船老大面对我的疑问,在沉默半晌之后回答我:“我们不希望发生海难,没有海难,也就不需要救援。”停顿了一下他又说:“碰上那样的事情,我们别无选择,必须那样做,救别人就是在救自己。”旁边另一个船老大补充一句:“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见死必救”是这片海域渔民的传统。小说中有一段“捞尸”情节,虽然短小,但必不可少。这是一种文化行为,着眼点是每个人不可预知的未来。有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叫“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对在苍茫大海上讨生活的渔民来说,每一次渔汛都意味着全新的解读。这是美德,更是智慧,是一种拥有终极关爱情怀的人才会拥有的智慧。

小说中正面出场的十多个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在写作过程中,我尽量控制好叙述的节奏,使小说在惊险之余,给人无限希望和温暖。如果说,还能给人带来一点点关于生和死、关于人类自身未来的思考,那就真没有白写这篇小说了。

(中篇小说《老大的海》,刊于核心期刊《小说月报(原创版)》2022年第一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