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打捞沉没的文字
陆汉洲
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了,时至今日,我仍无法形容那一天糟糕的心情:一篇近万字的文稿,在电脑上说没就没了。我便发急。那天正是流火的7月中旬,下午2点的气温已升至当天极致,达37℃。一个人一旦发了急,就会急出一身汗来,何况又是如此一个高温天呢?尽管中央空调嗖嗖的冷气钻到了办公室里的角角落落,可我全身毫无一丝凉意。
这是一篇题为《我眼中的诚信建设》的专题文章,经过几天起早贪黑的努力,已经形成9500多字规模文章的雏形。大约还有300~500字的结尾,这篇万把字的文章就可以“搞定”。虽是高温天,机关作息时间已改为下午3点上班,但因为赶文章,我便不管高温不高温,依然在2点钟之前就到了办公室。可能是过于乐观。打开文章,看看只有那么一点点文字,我便没把它放在心上,打开人民网看了一会儿新闻。然而,当我再打开那篇文章时,却怎么也打不开了。哦,死机了。重新启动,再打开,依然打不开。只能等3点钟机关上班后,让年轻的大学生帮我寻找。然而,3点钟到了,被我视为电脑高手的小徐、小杨,面对我丢失的这一篇文稿,也一脸茫然,表示爱莫能助。
这时的我,活像泄了气的皮球。我坐在电脑前发了好一会儿呆。这篇文章前后经过了几个月的苦苦构思,尤其是冒着高温坚持写作,真是好辛苦。现在却说没就没了。可是我怨谁?当初要是不在网上看新闻,也许就不会生出如此大错。这便应验了“乐极生悲”的道理。
面对这一挫折,我曾想放弃。这一篇文章我真想不写了。可是转而一想,却又于心不甘。在国家建设部主管的《建筑》杂志“第三眼”专栏上,我已经如约写了近2年。而且,这一选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总编都已敲定了的。尤其是计划中的另一篇专题文章《我眼中的社会责任》,是它的姊妹篇。倘若放弃,不仅使姊妹篇缺了胳膊少了腿,而且,也意味着几天来的辛苦前功尽弃。
于是,我决定前往记忆的茫茫大海去打捞已经沉没的那些文字。毕竟,这篇文章是我亲手在键盘上一个一个字地敲出来的。我的记忆的声呐,似乎还能捕捉到那些沉没的文字的具体方位。于是,我开始慢慢清理记忆。从大标题、小标题,再到每一个标题下的一个个具体层次,甚至段落,我艰难地一边回忆,一边在键盘上击打。我把几个关键词先打在那儿放着。其余文字慢慢再去想。文章的前半部分,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有些模糊。我便开始从最后一个题目往前写。我想竭力恢复这篇文章的原貌。然而,这已经不大可能了。大的方向能够保持原貌,而一些具体的文字、美好的句子,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写着写着,我忽然想,我怎么就这么笨呢?只要能够回到原来的地方,何必在乎走哪一条路径回去呢?于是,我便不考虑原文中的那些细节,能够想起来最好,想不起来,另起炉灶。那天,从下午4点一直干到翌日凌晨1点,包括中间吃晚饭18分钟一个来回,我一共只占用了不到半个钟头时间。将近连续9个小时,我一鼓作气拿下了4800字。于是,我建立起了必胜的信心。
写着写着,仿佛脑海里浓重的白雾渐渐散去,文章前半部分的一个个文字,仿佛是浮出海面的闪着荧光的一颗颗宝石,渐渐清晰地在我的记忆中冒出来了。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天半,这篇10156字的文章重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为此长长地叹了口气。仔细端详,感觉此文虽然不如丢失的那些文字富有灵气,但却显得比原文更加成熟、更加耐读。
当我将这篇稿件发送给了杂志社,我即被告知,此稿将在该杂志第9期发表。此后大约个把礼拜,《施工企业管理》杂志肖华文主编问我手头有何文章,我便把从忆海中“打捞”起来的这一篇告诉他。结果,这篇文章以《诚信,施工企业的沉重话题》为题发表在该杂志第10期上。紧接着,此文分别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广场”节目摘要播报,并被人民网转发。后来,我将此文改写成《论建设领域的诚信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建设领域的诚信建设》论文,又先后在两家省级刊物发表,并在南通市建设系统政研会暨企业文化研究会年会上获一等奖。
我想,生活中的挫折谁都有,关键看我们如何去面对。只要你心诚,你努力,丢失的东西终能找得回来,沉没的东西也能打捞得上来。属于你的总是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