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
时间:2021-10-22 A+   A- 举报

灯下漫笔

余热

陆志秋

余热,顾名思义,燃烧剩余下的热能,使我想起小时候家里用来取暖的铜烘缸,把灶肚里棉花杆火星扒入烘缸,盖上烘缸盖,烘手烘脚烘被窝,给人以温暖,这是对发挥余热的最好注释。

如今古稀之年的不少同志退而不休,也在奉献着余热。我的文化界的朋友,如合作的陆继权,汇龙的袁志冲、丁立松、施汉鼎、朱今更、沈惠忠、黄建荣,近海的钱瑞彬等都是老人了,余热成果显著。陆继权,中学教师,寓言作家,诗人,甘居乡间岩缝草斋陋室,自费写作出版寓言,诗歌,散文集多部著作,创作的寓言作品1000多篇,《灭火机》还荣获2000年第四届金江寓言文学奖。朱今更,书画工艺美术家,为寻访张謇在启东的历史文化,足迹踏遍启东乡村角落。版画院的老院长丁立松为了启东版画事业,还在孜孜不倦遍地收集资料。钱瑞彬为出版启东民俗、启东民间故事两本书不辞辛苦,启东报社的老总编袁志冲在老年大学讲课时,学员们拍手欢迎,他只说甘做一条老蚕,继续吐丝。沈惠忠,把乡下的老宅房子修好,在安静的充满泥土乡味的老屋里,带副老光眼镜读书写作。施汉鼎,把毕生的创作成果献给启东美术馆,我问他的初衷,他说:“我已90有2了,离回去越来越近,要做好自己的结尾工作,我一生从事版画艺术工作,多亏启东人民给我提供了创作源泉,为了答谢启东人民,我将一生中创作的主要的33幅版画作品捐赠给启东人民。”他的版画《劈风斩浪》,描绘的是祖祖辈辈东疆人的开拓精神,这幅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展出,展示了我们启东人的精神面貌。与他们结缘,使我自己干劲倍增,努力做了两件事。

第一努力挖掘红色资源,让人们记住历史,不忘初心。我参加了红色村名录吕四片书稿的组稿、写作、统稿工作,并把部分作品编成“英烈长存篇章” ,并入我的《仙府神韵》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又把部分书籍和其他启东籍作家书籍一起交市图书馆,赠送给各乡村农家书屋,扩大宣传。今年对抗战时新四军东进,粟裕、陶勇在吕四开辟海上红色交通运输线的历史文化进行追踪搜集,这是我们启东乃至省党史、军史、文史上宝贵的历史资料。近日,丁立松赴南通采集到中国版画先辈陈九烈士的事迹,陈九是我们通兴人,这段存封了70多年的历史,终可不为人们遗忘了。

第二件要紧做的事,抢救吕四渔业传统作业的文化遗产。吕四是一座千年古镇,吕四渔民祖祖辈辈创造出来的海上风帆捕鱼、鱼场、网具、产品,吕四老大出海看天看水看潮捕鱼的方法经验,是一笔宝贵的渔业文化。前几年,吕四渔民号子在全国得金奖,一度成为启东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但比号子更重要的这些海上劳作已经开始消失,我们在港东港西寻访中得知,许多老渔民、船老大相继离世,他们肚子里的经验之谈也带去了天边。我们曾经采访过一位98岁的老渔民,人事不清,话语颠倒,我们心情十分沉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抢险”责任感。

退休后,别人在喝酒打牌,我却在灯下疾书,别人去旅游白相,我却走乡串村,还自费、自驾、自寻、自掏腰包,我甘做一只冬天里的烘缸,继续发挥着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