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履痕
项觉生
我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1971年1月随父亲被下放劳动来到五七农场,与上海知青方羚、陈毓敏等一起搞5406菌肥生产试验,当时农场的条件很差,住草房、吃咸水、睡芦巴门、点煤油灯,我们虚心向老职工学习,夜以继日把培养料放在蒸笼里高温灭菌、接种培养,扩大繁殖,为全场棉花生产提供5406菌肥,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1974年5月1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4年8月2日至1978年8月13日,共有四批汇龙镇、吕四镇等地100多名知青在二大队插队落户,给农场建设带来了有生力量。1974年8月3日第一批知青来农场的第二天,就遇到了特大台风和大潮汐,接到启东县政府防汛办紧急通知后,一部分知青转移崇明,一部分知青坚决要求留下来和农场职工一起抗台风大潮,经过二大队党支部研究同意,我和郭正兴、张亦石等十多位知青一起,参加了二大队防汛突击小组,顶风冒雨在大堤上巡逻,狂风暴雨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浪头扑上大堤,全身被浇湿,但没有一人退缩。由于防汛物资不够,知青们承担了运送防汛物资的任务,用水泥船运送防汛包、毛竹、芦巴门到大堤,夜以继日,实在困得不行,一边打盹一边拉纤绳,高一脚低一脚在泥泞的河边小路上偝船,由于抢险物资及时到位,在农场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经过三天三夜的持续奋战,终于在大潮到来之前将大堤九十多个缺口堵住,保护了国家财产。
1975年冬天,全场知青接到了植树造林、美化农场、改善环境的任务。我带领二大队60多名知青冒严寒、踏冰霜,植树造林,质量上做到竖直、横直、斜直,确保成活率,制订了每天的栽种进度。不少知青的手裂开了口子,鲜血直流,知青们用胶布包扎后继续劳动,我们二大队的知青分成两个植树造林小组,开展了竞赛活动,自觉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100多亩的植树造林任务,受到农场党委的表扬。
知青们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利用晚上排练文艺节目,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星照我去战斗》,舞蹈《军民喜晒战备粮》,京剧龙江颂选段《交公粮》,自编自演了诗朗诵《江心小岛炼红心》等,既丰富了农场文化生活,又教育了农场职工热爱党和祖国。知青们深入劳动一线,采写了大量的好事,撰写了短小精干的文章,出版了黑板报和宣传画廊,知青们这种对农场文化和文明的引导、培育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充分彰显。
很多知青从农场老职工那儿学到了勤劳、纯朴、智慧、韧性,从一个稻麦不分,不会干农活的青年,学会了播种、培管、防病治虫、采收等栽培技术。有的成为农机手,有的成为良种繁育的能手。当年在种子队和复壮队的知青,在技术干部的指导下,学会了三圃良种繁育技术,能熟练选单株、分收、室内考种、考察记载,为农场良种繁育作出了贡献。
1977年起,部分知青因参军、考上大学、招工等渠道逐渐离开了农场,至1979年农场知青全部回城。知青们在农场锻炼的岁月里,农场客观现实使知青抛弃了原先缺乏基础的空想,形成了务实而有理想的特质,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知青中,许多人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还成了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医疗专家、先进模范等。当年的知青现在已经老了,但许多人仍然心系国家、心系社会、心系第二故乡,仍然以一己之力继续为所在家乡做着贡献,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