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有株小野桑
时间:2021-05-21 A+   A- 举报

散文欣赏

张永刚

我们的办公大楼是在张謇当年创办的海复自治公所基础上建的,单位整体搬迁后,该楼留给我们部门专用。那楼四合院式,灰墙木门,老树参天。尽管有点年代感,我们仍很满足,因为独享了整个大楼,感觉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修行者突然得到大师垂青,并且继承了他的衣钵。

以后我们就是此楼的唯一主人了。

于是,我们欣欣然分工,把这幢老楼整理一番:有擦玻璃的,有打扫的,有修理自来水管的,而我相中了阳台的清理工作。这个阳台是整个大楼的中心前置突兀出的地方,是一个二十平米左右的“休息平台”。阳台与走道隔着栏杆,就是一米七五的我也要踮起脚、半躬着才能跨过去,难怪无人理睬,加上风吹雨淋、沙落尘积,就成为与楼格格不入的另一个世界。鸟儿在这里停留或经过上空,冷不丁从嘴里漏出一粒草籽儿,阳台渐渐地变成一爿“绿地”。

小桑就是我在那爿“绿地”发现的。起初我清理阳台时,铲掉厚厚的垢土,端掉蚯蚓和蜗牛的巢穴,把一簇簇杂草拔去——其中有狗尾草、石苋陀,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因为没学过自然科学,也不从事农业,所以感觉自己对草儿的鉴识能力退化了。小时候,我挑过羊草,喂过猪草,这花那草的认识较多,那时还叫得出很多草儿的本地“乳名”。当清理至阳台东南一隅时,一株很矮小的桑树呈现在我的眼前,它在微风中摇曳,叶子上甩落下几颗盛放的雨点,如泣如诉,仿佛在哀求我一般。我心生怜悯,未忍心去拔,小桑便成为阳台上唯一幸存的植物。

从此,小桑成为一道小风景。我盼望它一天天长大,但是它脚下就是这么一抔土,至多支撑半米的身高。叶子也是大田桑叶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色泽透亮,淡黄嫩绿相间,像油画,更像水彩。它又像一截最美的树枝,阴差阳错地被插在这里。像是盆景,却又不同于盆景,如果移到盆里,它不一定会习惯和适应。它不孤独,春听百鸟鸣,夏赏蝉儿歌,秋来促织弹,冬日和蛰眠。

工作日的休息时间,那是观赏它的最好时间。特别是在雨后的次日阳光下,它正如出水芙蓉般,油光丝滑,迎风招展。大部分辰光只有我一个人在欣赏,多数人没有在意。同事楠听了我的介绍才上前看了看:“果然与众不同。”是的,没有花的小桑仅凭着那嫩黄绿的叶子就征服我们的眼球,成为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有时午休闲暇之余,郁闷之中,挪一张靠椅在阳台旁,心渐如一草之境,万念归一,清空脑海杂芜。

我也想到了有关桑树的内容和一些往事。“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此话我不相信。因为我的家乡在三十多年前就曾栽过大片的湖桑(太湖那边的桑树种),那时,哪户人家前没有桑树呢?我家就有将近2亩的桑树地,栽桑养蚕是农民勤劳致富的副业。每当蚕宝宝快速发育阶段,母亲总是准备了几个“四角包”的桑叶,确保蚕宝宝不断“口粮”。有时碰到运气好,蚕种领多了,母亲喊我一起帮忙采桑叶,自家桑叶不够吃,就要去邻居家借,那时我体会到了母亲养蚕的辛苦。母亲也是启蒙老师,我自小悉听其谆谆教诲,更膜拜其做人风范,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在她身上恰如其分。养蚕也有乐趣,一是我们都喜欢倾听蚕宝宝们吃桑叶那沙沙如细雨的悦耳声音,二是桑椹成熟时,直吃得嘴黑、手红、脸花。最主要的是蚕宝宝“上山”吐丝结茧,好茧多、次茧少才是全家人最大的欢欣,价格卖高了才是最开心的收获。

冬天来了,突然发现阳台上的小桑没了。跨过栏杆去凑近了看,发现小桑已经变成一根枯秆,但依然在冬日下挺立着,只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我以为它已经枯死了,以后再也见不到它了,顿时心灰意冷、百感交集。世上有很多擦肩而过的人,不要说那些卑微的小草了,难道是我与小桑情深缘浅吗?

春天刚来,小桑竟然奇迹般地复活了。我想我从未施过一点肥呀,也未浇过一点水呀。估计它是得到了春雨的滋润,开始新一年的轮回了,叶子一天天变大,秆茎也渐渐粗了。一天中午,我搬了一张椅子坐在阳台栏杆旁,不想跨过去,以免打扰它,只是静静地观察,默默地与它交流。我用新买的高清摄像手机拍了它的靓姿,它也借着微风,妖艳地配合我摆了个pose,心里顿感美美哒。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株小桑,一株平凡的小桑,没有盆景花的妖艳,没有田园树的高挑,却让我如此执意地保留它,心甘情愿地喜欢它。也许是敬于它顽强的生命力吧。

前几日,一场飓风席卷而来,吹得有几十年树龄且粗壮得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树拔地而起,断枝乱飞。地上像是被天公突然倾倒了N个垃圾桶叶屑一样杂乱,阳台也是混乱不堪。我就担心那株淹压在“垃圾”下的小桑,赶紧清理了那些飞来的树枝树叶,还好,露出的小桑毫发无损。

我想,小桑的复生是不是隐含着一种积极的因素呢?于是,不由得想到了瓦尔特·M.博茨〔美〕的那句名言——“你需要保证每一分钟都保持积极地参与”。是的,植物尚且如此执着顽强,我们更有理由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风雨的挑战。

我心里默愿这株小野桑四季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