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捕蛰
时间:2021-01-12 A+   A- 举报

东疆掠影

沈晖


因为我是从小在启东沿海长大的,从初中开始就跌打滚爬在海滩,跟着大人拾泥螺、捉蟛蜞、刨文蛤,高中还出海捕捞海蜇。

夏秋季节,江苏沿海一带台风频繁,也正是捕捞海蛰的最佳时节。那年夏天,一连几天的东南大风,将海蛰刮到东海浅滩。那天星期六正巧是海潮小汛,听邻居大叔说这几天海上大发海蛰,我闻之欣喜若狂。第二天一早,我偷偷地带着午饭与竹棍、竹签、绳索、明矾、食盐等,瞒着父母跟着小张伯悄悄地向东海进发。

一到大海,潮水正在慢慢向外消褪,大堤岸上等待捕捞海蛰的人们开始解衣脱裤,争相下水。我三下五除二地脱下衣裤、只穿着裤衩奔下浅滩,站在齐胯深的浅滩慢慢向前走去。大约向外走了500多米,依稀看到远处海面上飘浮着一朵淡红色、磨菇形状的东西,在波涛中时隐时现向我飘来,倏地想起儿时的童谣:“红裙子、白帽子,帽头四周挂帘子。浮浮沉沉海中游,快活赛过海仙子。” 这不是海蛰么?我顿时兴奋起来,急忙赶过去,学着小张伯的样子,伸出竹棍用钩子将它轻轻拉到自己身旁。海蛰柔软晶莹,手感舒服极了。蘑菇形状下面全是枝枝蔓蔓的触角,在水中飘逸不定。于是,我用一头拴上绳子的竹签穿过海蛰体中间,并将它推至绳子末端,然后将绳子另一头拴在自己腰间。这样,凭着海水的浮力,人走到哪,一只四、五十斤重的胖海蛰也就随水飘到哪。

接着在海面上继续搜寻,像刚才一样,抓住了第2只、又抓第3只,到下午4时左右,不觉身后也拖了一大群,约有6、7只。为了减轻重量,我在水中就先将海蛰的红头子、白皮子用竹签刮下,然后从背后包中取出明矾洒上海蛰让其缩水,并将海蛰皮下的东西割断弃之大海,弃粗取精。

这时,潮水涨了,随即从腿部漫至腰部。有些胆小的我拖着战果开始向滩涂走去。这时,又见一只大海蛰在海水中一起一伏,我靠近时轻轻伸出手指刚触摸到它的边子,突然感觉一麻,“啊,是麻海蛰,碰不得。”据说:鲜活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如捕捞海蜇时被触伤,轻者引致红肿热痛、表皮坏死,重者全身发冷、烦躁、胸闷、伤处疼痛难忍等症状,甚至于呼吸困难、休克而危及生命。为此,我只好忍痛割爱,绕道而行。

潮水涨得很快,一会儿浅滩变成大海,当我赶回堤岸不远处,突然掉进一个泥水坑,陷入半腰深,我连忙抓住2米长竹棍用力向下一撑,顿时跃出了水坑,然后拖着捕捞成果,拼命地向堤岸奔去。因为出发前我就知道,随带2米的长竹棍就是用于遇到水坑自救与挑海蛰作为扁担使用。

再说,几百斤重的东西要挑着走十多里路也不容易。因此,我来时还带上几公斤食盐放至堤岸,现在将胖海蛰拖至岸上,再给它层层撒盐,让其进一步缩水,并且过了七八分钟,再翻一下加盐,一般需前后翻身、加盐三次。间歇,我坐在堤岸上一边吃上自带的午饭,一边观赏着美丽的大海,心里有种美滋滋的感觉。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腌制,这时的胖海蛰已是大量缩水,从几百斤已缩至几十斤,因此,肩挑起来也就觉轻松了许多。这样,我走走停停,将近一个小时,在万家灯火之时,我终于如释重负,到家了。

这是旧时沿海农民原始的捕捞方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原始的捕捞方法,早已被现代渔网作业与机械捕捞取而代之,人工捕捞已经成为历史的回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