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
倪晓晖
前段时间,上海开启了部分景观道路——人行道上落满了色彩斑斓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好看。倘若你此时恰巧走过,仿佛遇上了一排长长的琴键,鞋底跟落叶的默契合作便演奏出一段段动听的旋律,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欢快,时而凝重……
如果你稍作停留,侧耳细听,便会发现在这华丽的乐章下面,是一行行动人的诗篇。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这里的梧桐是指“中国梧桐”,为众多树木中的佼佼者。自古以来,被称为“鸟中之王”的凤凰与梧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见梧桐的高贵。有如《诗经》所写:“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也像今人常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芸芸众生,见过凤凰的定是寥寥无几,不识梧桐树的人也当是少数。但是,把“法国梧桐”认作梧桐树的,或许不是一两个吧。其实,“法国梧桐”跟“美国梧桐”“英国梧桐”一样,都不属于梧桐科。但是,这些认知上的差异丝毫不影响人们对漫天飞舞之落叶的喜欢。君不见:无论是在种满法国梧桐的街头,还是在网红打卡地的古老梧桐树下;无论是黄皮肤黑头发的祖国同胞,还是蓝眼睛金头发的异国女郎,面对一地金黄的那份惊叹和眷恋,恨不得把整个金秋装进摄像头,直至揉进心坎里的那份痴迷和执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历来是秋季之花神。菊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唯有黄色为其正色。一朵朵黄菊犹如一个个将士,身披黄金铠甲,布排冲天香阵,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是唐代诗人元稹对菊的深情告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宋末诗人郑思肖对菊的崇高致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对菊的无限向往。
《礼记·月令篇》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相比菊花,桂花更多了一份仙气。
传说在遥远的希腊,爱神想促成太阳神Apollo和女神Daphn的姻缘,但是Daphn因崇敬月亮女神Luna而拒绝了Apollo的追求。在一次躲避Apollo的追逐过程中,Daphn被迫无奈,恳求河神Orsiris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月桂树。从此,痛失所爱的Apollo就把月桂树的枝叶作为发冠,用树枝做了琴骨,用花朵装饰他的弓箭——他要让自己心爱的人永远伴随他的左右。这便是月桂树的由来。
其实,月桂并不是我们在秋季里见到的香飘万里的桂花。月桂别名月桂树、香叶子,属樟科。而桂花,则属木犀科。月桂的花期在3-5月份,桂花的花期在9-10月份,其中四季桂的花期为每两三个月开一次花。
关于桂花树的由来,我国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尤其是吴刚伐桂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生机勃勃,且每年金秋时节,桂花馨香四溢。只有在中秋这一天,吴刚才会在树下稍事休息,与地上人间共度佳节。毛主席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也常见桂花的身影。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南宋杨万里的《咏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盛赞桂花之香浓。
“金谷园林知几家,竞栽桃李作春华。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借赞美桂花,表达自己坚贞的节操,以及不愿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暗淡轻黄体轻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以群花作衬,与梅花、菊花作比,借怨问屈原,对桂花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更是词人卓尔不群,香留人间的人格写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一个平坦如镜的打谷场,一群挥舞连枷的农民;阵阵清脆爽朗的欢声笑语,颗颗金光闪闪的饱满谷粒。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眼里,四季的田野和农民的劳作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虽有种种艰难困苦,但也挡不住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他退居家乡后写下了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此组诗宛如一幅长卷,描绘了田园的四季不同景象,构成了农民的一年劳作动态图。
深秋,不仅是欢庆丰收的季节,也是憧憬诗和远方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