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的小事
时间:2020-08-31 A+   A- 举报

灯下漫笔

天大的小事

沈卫忠

吃喝拉撒,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生理本能。人们视吃喝为头等大事,津津乐道,竭力研究。至于拉撒,提及这两字总觉不雅,难以启齿。实际上,如将纳食当作“进口”、排泄当作“出口”的话,一个人保持“进出”平衡,新陈代谢有序,便是健康一大标志。

绕这么一圈,无非想延伸一个相关话题:厕所及厕所革命。虽说人人离不了厕所,天天离不了厕所,然在人们意识中,这是小事一桩,微不足道。

有谁想过,这小事,现在竟然比天大!

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农村改厕”项目,年底即将大功告成。“小厕所,大民生”,这一改变几千年农村生活陋习、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足以在我国农村发展编年史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千年来,我国农用肥料都以人畜肥、草木灰为主,辅以罱泥铺生沤绿肥。俗话“庄稼一朵花,全靠肥当家”,种田人眼中,肥料是个宝;粮食要高产,肥料不能少。后来,国家为了满足农业发展需要,进口了化肥。日历掀到1971年,启东磷肥厂和启东化肥厂相继投产,肥料紧缺的局面得到缓解。但有机肥和化肥喂养出来的瓜果菜蔬,品质无疑不在一个等级上。

说到农家肥,不能不说厕所。沙地农家传统厕所,俗称“茅坑”或“坑棚”。盖个小棚子,将左右两面和后山围住,前面敞开,半遮风雨半遮羞。有条件的,断砖旧瓦砌成;没砖没瓦又没钱的,便用芦苇茅草搭建。棚内挖个大坑,安上一只大缸,上配一条木马凳,便可使用。如果养口猪,就在坑边垒个圈,人畜粪同时入坑。那时乡下人家造屋盖房,坑棚大多选在屋子下手方位,避开“青龙角”,图个吉利。坑棚靠近路边,行人一旦内急,有了方便之处;本家呢,白白捞到肥料,一举两得的好事。至于环境污染,那时还没流行这个名词呢。“新砌坑棚三天香,三天以后臭烘烘”,家家如此辈辈如此。

过了几天,粪坑满了,就得“集粪”——将各家各户的粪肥集中到队里大池坑。施肥时,再从粪池舀到粪桶里,挑到田头,兑水后浇灌庄稼。人畜肥是头等有机肥,怪不得那时的土地都养得黑油油的,庄稼都喂得绿油油的。

每次集肥,先由核价员和会计挨家挨户“看粪”。这两个字听起来粗俗,但极重要。核价员须是干部或者共产党员才能担任,务必公平公正。核价前将粪勺子在粪坑里上下搅匀,根据粪肥的成色、水分、杂质,估出每桶多少钱,再让会计当参谋。两人议定后,按桶数计算肥料款,记在账上参加年终分配。一般来说,人口多些,加上养一二只猪,那家的收入就有一大半来自肥料款。

看粪的人刚离开,挑粪的人尾随而至。每只粪桶,都在桶沿下边刻着一道黄漆标记线,小桶四五十斤,大桶近百斤,计价以大桶小桶为单位。有时缺少男劳力挑粪,女社员便两人一伙,一根扁担一只大桶,一前一后,“吭唷吭唷”打着号子,直奔那只又大又深的池坑。

池坑,就是露天大粪池。位置选在生产队中央,用砖砌成一个大圆坑,直径三五公尺 ,约摸一人深。那时用的砖,都是小窑硬柴烧制的老式青砖,表面光洁,色泽青纯,两砖相碰,“哐当”直响。当初还没有水泥这东西呢,便用搅拌熟透的黄泥精心篏缝,不裂不漏,经久耐用。粪池圆壁直立,上面无盖。青蛙癞蛤蟆一旦误入陷阱,再也蹦不出来,没几天便涨大肚子翻白眼。每到夏季,鼠啊蛇啊鳖啊掉进朝天池坑,都化作了天然有机肥……

正因为那时贫穷落后,每当进入梅雨季节,或遭狂风暴雨,棚舍破漏,粪水外溢,蛆虫满地,霍乱吐泻等肠道传染病频发,甚至不乏死亡的。那时候小孩经常肚子疼,也难怪,哪个肚里没有一团蛔虫?

诚然,穷乡僻壤,想要改变现状,无异痴人说梦。

然而,作为一方百姓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情况便有不同。《启东县志》1993年12月版第四篇第一章第七节第三目记载:解放前,城区(指汇龙镇)厕所多是茅坑式……1956年,将城区402只茅坑并归为26个厕所点。1959年,环境卫生管理所在城区建造标准公共厕所55个,五格式蓄粪池2个,专人定期喷洒“六六六”粉,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80年代起,新的住宅区每栋楼建全封闭化粪池一个……不仅改善了卫生条件,而且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难怪,乡下人都要羡慕城里人。

……改革开放,农村面貌彻底改观。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状况。昔日小事不再小,被党和国家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早在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延边时就明确指出:“农村也要来场厕所革命,让农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总书记一席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致力改善民生的决心。提高农村群众生活品质,推行“厕所革命”,这是惠及乡间百姓的千秋大业!

2020年,是农村三年“厕所革命”的收官之年,今年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在全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黄金时期,国家又拿出一百多亿元,用于“农村改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政府帮助亿万农民免费改造符合标准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如果农户自行改造室外旱(老)厕,达到无害化标准的,政府还以奖代补,每座奖励。靠近211国道的启东市海复镇兴益村,在去年完成改厕756座的基础上,今年再接再厉,增改277座老厕,加上原有达标户厕,使全村1370个农户3040人全部用上了无害化厕所。此外,该村还铺设污水处理专用管道4千多米,农户接装率高达95 %以上。

政府掏钱,百姓得益,这确实是种田人祖祖辈辈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现在,沙地人家砌楼房,直接将厕所设计在室内,足不出户便可方便,名字也好听:卫生间或洗手间,洋气的则在门上粘个标牌:WC。

与楼房不连体的户外厕所呢,也比当年住房好了百倍。墙面贴满漂亮的马赛克,顶上摊满晶亮的琉璃瓦,简直就是一件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坑棚没了,储粪的粪缸自然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抽水马桶、洗手盆,考究的还安上烘手器,置一盒茉莉花空气清新剂,一年到头香喷喷。当然,这种厕所不能再叫茅坑、坑棚,称作封闭式厕所。

当年的“池坑”,以及集粪用的大粪桶,早已下岗。这令不少乡下老人感到失落:再也看不到当年集粪时笨拙而又壮观的场景了。封闭式厕所,对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杜绝了污染,有效控制了疾病发生和传播,乡下小孩肚子里找不到蛔虫了。粪污沤成沼气,成了绿色能源,可用来照明、烧水……厕所革命,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这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终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乡村越来越美丽。

难怪,现在城里人开始羡慕乡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