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归来么?”
临近春节,开始有老家的亲友这样问及我的归期。这浓郁的乡音,一下子就拉近了回乡的思绪。
祖国大地,各地有很多方言,广州粤语、福建闽南语、苏州吴语等多种方言为大家所熟悉。陕西话、山东话、河南话,每个地方都有各自带有地域特点的方言。还有,那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不为我们所熟悉的,那就更数不清了。在我们老家,有的地方甚至只是隔一座山,就有不同的方言。
方言,代表着家乡的语言,代表着一方水土。
江南水乡,那软软的方言,如同唱戏曲,在游子的心里,咿呀婉转的声调动听之极。想来,方言早已与自己的身心水乳交融。因为,那是童年不忘的记忆,那是儿时梦想的源泉。方言,就是当地的语言。吃饭交流,集市购物,哪怕学习沟通,也一直用着家乡话。以至于,每次回老家,故乡的方言就会脱口而出,毫无生疏感。记得有一次回家过年,还有亲友夸赞我,说我在北方十几年的光景,一回到家,一口方言依然流利极了。那是当然的。上高中前,我几乎不曾用过普通话进行交流,方言,就是我和外界交流的渠道。就好像吃惯了家乡的口味,无论远走他乡多少年,一回到家就想吃那一口母亲做的菜。方言,对我来说也是如此。扎根在心灵之中的东西,怎么会说忘就忘呢!
高中的时候,在城里读书。明明是很小的县城,却是不同的乡镇不同的方言,很多同学听不懂我的方言,我也听不懂其他同学的方言。也就是那时候起,普通话开始成为了我的交流工具。上大学后,离家更远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再用方言交流简直就是天对地的差别。那时候,经常和几位老乡们聚会。方言的交流,成了我们思乡的慰藉。
大多时间,会和老乡们一起约伴回家,一路方言说回去,恍然不觉自己离家千万里。偶尔自己一个人回家的时候,火车一进浙江,听到乘客们用方言交流,就特别兴奋。离家越近,所说的方言越熟悉,心也就有了飞越回乡的渴望。
春节在即,又可以回家过年了。
熟悉的乡音再次在耳边响起,那亲切的方言已然在心底生根发芽。方言,是家的方向。“俺归来咯”,就这么说好了,不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回家乡过一个团圆年,再听听父老乡亲的一口方言。让自己的下一代也融入到家乡的语言环境,让方言有机会一代代继续传承下去。
方言在口,乡音难忘,这是故乡的一种文化,也是游子归途的一种情怀。耳边似乎又响起一句句方言,心已经慢慢在靠近那个叫作故乡的地方,脚步已经不自觉地走向回家的方向。
倪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