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疯子”
时间:2019-12-20 A+   A- 举报

田耀东

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启东疯子”,朱今更。

他八十一岁,身轻体捷,面色红润,眼亮如鹰,声如洪钟。住在汇龙镇东洲新村一幢简易的斗室里。五层,年青人上下尚且气喘吁吁,他上楼一阵风,无人追得上。

三年前,七十八岁。江苏举办绝技绝活展。一位日本人站在他的三合壶前粘住了脚,问他卖多少钱,任他开价,他始终笑着拒绝。日本人十分遗憾,但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这把寿山石的三合壶,乒乓球大小,能灌水,能倒水,壶盖能开能锁,壶身刻诸葛亮后出师表全文,壶底刻"鞠躬尽瘁"印一枚,精美绝伦。

他的斗室里,有石雕,根雕,贝雕,瓷雕,珍珠雕,布雕。

启东的老蓝布,在他的手里,就变成山水,人物,字画,花鸟,古色古香又生气勃勃的工艺品了。

二百陆拾个字的心经,就刻在一颗珍珠上。六千七百字的金刚经,建党八十周年,九十周年的人民日报社论全文,刻在精致的贝壳上。

那些小如豌豆,大如拳头的壶,鸟,花,草,人,神,佛……2000多件作品,你仔细观摩,其造型,神态,没一件类同,维妙维肖,叹为观止。

而这,就是一个八十一岁的“青年”,既不能戴近视眼镜,又不能戴老光眼镜,更不能用放大镜,仅用一双爹妈给的原汁原味的火眼金睛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这就是裸雕的基本功。

2016年9月,七十八岁的“启东疯子”朱今更在江苏综艺节目现场表演裸雕艺术,观者皆惊,举座哗然。

在展览现场,在他的斗室,经常有人愿意出高价要买他的作品,他一概婉拒。

有单位要高薪骋他做顾问,传授这频临绝迹的艺术,听他一说其中的要点,只好知难而退。

自从康熙年间意大利人朗世宁把放大镜带到中国,传统的裸雕便逐渐借助了工具。用放大镜进行的微雕,艺术家的创作生命长,工艺更精湛,对眼的养护要求又相对降低,所以坚持裸雕的流派逐渐衰微。但人各有志,朱今更先祖就是坚守裸雕的一支。这一流派将艺术和养生相结合,把“四养”作为裸雕的入门条件。这种坚守,甚为严苛,缺少竟争力,致使生存空间狭窄。为维持生计,清代以后,朱家后人主要依靠在金银锁片上裸雕佛教心经而生存。

裸雕弟子必须代代不食烟酒,从小养心,养志,养眼,养目力,一生像苦行僧般坚守,又挣不到钱,不能大富大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难。

说起传承,说起今后,他沉默了。养眼,是裸雕的基础。

人到五十以后,眼力自然老化,六十以后,一般皆要借助眼镜,放大镜才能看书,学习。要在珍珠上刻二百六十个字这种事,年青人亦难。但对于裸雕传人,你百岁时的作品,也不能借助外力的。这就对传人的体质和眼力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从明洪武年间至现代的六百多年,他作为裸雕的第十七代传人,至今恪守祖训规则,终身坚持"四养",终身不烟不酒,终身阴历十三至十八在月光下看书两小时,终身练小周天气功养眼力,终身远离名利。他说,一旦裸雕艺人和名利挂钩,就违背了祖训的养心和养志。裸雕艺人唯有以艺术至上,粗茶淡饭,清心寡欲,才是真正的传人。

他说,当今艺人,有才子,有骗子,有疯子。我一介凡人,仅是初中生,才子和我沾不上边。恪守祖训,聪明人是守不下去的。我不聪明,但坚守,所以我是疯子,启东疯子。

我凝视着他,默然无语。

裸雕祖训的四养,一为养心,二为养志,三为养眼,四为养目力。他说,只有心正,有远大理想,有博大胸怀,才能坚守。心正了,志才有所指,才有落处,才能终身不渝地练功,习字,绘画,吟诗,艺术功底才会逐步充实完美。

他说,大自然大宇宙,人体小宇宙,一分二,二分三,三分万象。大千世界,物欲横流,柴米油盐,烟尘纷杂,心烦意乱时,创作就无新意,目力就不集中,手就发抖,这时我就静坐。心境空灵时,世间万物清晰如画,全在脑际,新的构思攸然出现,再拿起刀来,目随刀至,如有神助,作品即可一气呵成。

年青时,他从事的是棉花加工,在张謇创办的垦牧公司旧址海复棉厂工作了四十三年。退休后,为遵祖训传承裸雕,到处收集素材,挖掘树根,收藏石头,寻找灵感。一面骑着自行车四处实地勘查访问,写了《张謇在启东的足迹》,汇编成书出版,得到张謇研究的专家和同仁的高度认可。

启东电视台,南通电视台,江苏综艺台,台北中华电视公司,分别制作了十三集他的专题片,介绍他的事迹。

各种资格证书,荣誉证书,贺信,雪片般向他飞来,他都锁在抽屉里。

汇龙镇东洲小区那个简陋的斗室里,除了作品还是作品。这个八十一岁的民间艺术家,天天在顶层飞到底层,走遍沙地古镇老街,沙滩河流,村庄人家。不停地采访,写作,构思,雕刻,临帖,练功,静坐……一天天创作他的作品,一天天坚守他的平凡人生。

我是疯子,他望着沙地的天空说。

目光如鹰,射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