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四进士府
时间:2018-11-02 A+   A- 举报

陆志秋

吕四进士府,位于吕四镇三益路口,南邻吕四烈士街,北侧是一条淑仪巷,是一座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古民宅,其建筑格局为三厅两园,前厅面街有大门堂,堂前竖有旗杆石,大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上书“进士出身”。后厅三级踏阶,八架前檀木雕走廊,院子里花木翠竹郁郁葱葱,一侧有拱门,墙面有玻璃琉璃窗,透过窗格,仿佛能感受到这座古宅当年的书香琴声。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民宅,他是吕四地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他的主人叫李磐硕,从小聪明过人勤奋好读,他18岁就通过县试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秀才,34岁时,参加1884年顺天府乡试考取举人,第二年,1885年3月参加礼部会试考取贡生,同年4月参加光绪皇帝主持的殿试,以二甲第十八名进士金榜题名,官拜外务部主事,是当时启东唯一的进士,所以后人称这座民宅为进士府。

李磐硕家族在吕四地方是一个有名望的大家望族,这个家族十分重视文化道德修养,家训家规世代相传,其家训有“于圣贤书无不读,毕天下事皆可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天下人服务。在如此浓郁的家训家规熏陶下,这个家族走出了2名进士,4名举人,10名贡生,获秀才以上功名的达54人之多,这其中有明代通江县令李存性,带领百姓抗击侵犯之敌而壮烈牺牲。有清代滨州知府李如林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离任时,百姓攀辕泣送,其景其人可歌可泣。而其父李芸晖也是晚清贡士,张謇称之为“隐君子”,在吕四创办鹤城书院,着力培养家乡子弟,他对李磐硕因材施教,特聘吕四名儒张荃石给他讲课,长大后又遵父嘱,背起行囊书箱到江阴南箐学院,拜晚清经学大师黄以周先生为师,学业长进。与此同时他与南通才子范当世结伴四处游历,增长社会知识,所以李磐硕能在光绪十六年庚寅科试卷出众,其座师晚清名臣孙诒经对他的试卷评语“力厚思深”,最终得授两榜进士。

李磐硕在求取功名后,先后在朝廷户部,总理衙门,外务部,储才馆工作15年,在这期间与同朝为官的张謇结为挚友,甲午战争失败后,李磐硕与张謇等好友讨论时政,纵论江防,鉴于当时家乡吕四秦潭一带常受倭寇入侵骚扰,他愤然上书光绪皇帝,建议加强苏北沿海布防,提出编查船户,修堤固岸,组织民团巡视港口等主张,反映了他立志抗击日寇的爱国情怀。

1900年,其父李芸晖病故,他回乡治丧守孝,并在家乡定居。他在吕四修缮一处废去的楼阁取名篑山楼,静心看书写作,有李磐硕诗文集问世。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了通海垦牧公司,大生纱厂,同人泰盐业公司的创办,协助张謇风雨同舟创业,是张謇的左膀右臂。垦牧之初障碍重重,吕四以东沿海滩地有住户,有荡田,有盐灶,有海门管辖的沙田,头绪繁多矛盾纷杂,李磐硕利用自己在吕四的特殊地位和声望,经常陪同张謇芒履草笠,走村访户,查其原案,考其旧地,疏通关系,逐一仔细理清,使垦牧公司顺利开张。张謇曾说:“其地兼盐,营,民,灶四种纠纷,都得力于李磐硕,张如夆两鼎力相助。”在1911年3月第一次股东会议上记:张謇说张如夆、李磐硕两君照料,张月俸未收,李则连俸薪提也没提。可见李磐硕所做的大量工作都是义务劳动,分文未取报酬。

不仅如此,张謇到吕四探望李磐硕,李磐硕设宴相待。民间传说一次李还组织了民间吹打班在席间演奏“十番”音乐,张謇欣赏尤加,以箸击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事后张謇在海门常乐镇为其母做六十庆寿时,特邀吕四吹班去府上演奏,临别张謇送乐队每人长袍一件以表谢意,此事在吕四民间传为佳话。

李磐硕在协助张謇兴办实业时是左膀,在协助张謇办教育时又是右臂。光绪十八年,他与张謇,范伯子等人一起研究兴办通州高等小学,从学校的选址,征地,经费,师资,生源都一一商议落实。后来他们两人又召集缪荃孙,沙元炳等人研究办理公立师范学堂的办法,并定出章程,这就是后来的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他们又在南通城南水月阁挂牌设立南通及所属如皋,泰兴,静海,海门五属学务公所,第二年通海五属学务公所改为通州教育会,李磐硕当选为副会长,同年教育会召集五地地方开明绅士商议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会议讨论了六件事,学校定名,选址,校舍,师资,招生名额,筹集经费等,会后形成《海通五属公立中学集议要略》,奠定了创办公立中学的基础。在筹集款项中,李磐硕个人捐1400元,为当时静海乡(启东)官绅捐款总额(1500元)之冠。宣统元年,海通五属公立中学正式开学,这就是今天南通中学的前身。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9月,李磐硕积劳成疾在吕四去世。他的一生,尤其在他的晚年,在创建南通实业、南通人文教育事业上是有所建树的,他的过早离世,张謇先生十分痛心,饱含深情地为他题写挽联,其联如下:

挽李磐硕

名心到死难灰,病榻长谈,佳传尤留身后托;

诤友平生略尽,遗书重读,高歌谁是眼中人。

从挽联的内容看,李磐硕在病重期间,张謇曾亲身探望,并作长谈,过后,张謇还奉读李磐硕留下的遗著,高声吟诵,怀念之情,尽在吟诵中。四年后的民国元年,张謇到恳区视察,看到垦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发出“地下若逢磐硕,为语潮流宁顺,行看界海渐成田”的感叹,他是多么想念当年这位与其并肩战斗的诤友啊!

本文取自于《仙府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