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三切二”与“挨一比二”
时间:2018-10-26 A+   A- 举报

老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供给短缺的年代,粮、油、布,不仅这些生活必需品需凭票供应,其它如鸡蛋、鱼、肉及其制品等副食品也都凭票供应。而农民收获的粮食,如玉米、麦子、蚕豆,也都必须先缴公粮(国家征购),再留种子粮,再留足饲料粮(生产队按田亩和人口基数必须养殖一定数量的猪,每个生产队都有集体养猪场),最后,剩下的才是农民自己全年吃的粮,叫口粮。如果,哪年天灾减产了,但前三项不能减,到最后只好减老百姓自己的口粮,如果哪年丰收了,前三项也会增加。因此,那时农民是多收多交、少收少得,加上浮夸风虚报产量,真正分到农民手里的口粮就会大打折口。一年十二个月能分到十一个月口粮算是上上,大多只能分到十个月甚至十个月还不到的口粮。因此,大多农户只好以菜代粮,勉强维持到来年小熟(麦收)。如果确实青黄不接,断粮断顿,政府会调剂一部分粮食,说是发放救济(饥)粮,实是老百姓向自己的政府借粮度荒,待小熟麦收时扣还。

说了那么多,无非就是说当年粮食紧张,老百姓视粮为命,当时的口粮也叫“救命粮”。那时生产队每每分粮,大家围着小队仓库场上的谷堆,眼睛都瞪得圆圆的,而且都会“两两计较”。尤其是玉米棒子,因来自不同的田块,饱瘪大小都不一样。为了公平,生产队长就会让一些“老农”(生产队有影响力能主持公道的人)先把玉米棒子堆成长条形、梯形体的堆。然后按小队会计账本上的顺序或按临时摸认的号的顺序分。刚开始分,就会有人亮着嗓子预警:“挨三切二,不能乱”,分了一会儿,又有人会再次提醒警告:“挨三切二,轮到谁就谁,不能乱!”何为“挨三切二”?望文生义,就是挨着“三”切下“二”的意思。我们都有这样的实践经验,手持菜刀想把整块的牛肉分切成10块,一刀下去,若要切下第二块牛肉,那么你的刀就必定挨着(靠着)第三块(计划中的第三块),若要切下第三块,你的刀必定挨着(靠着)第四块(计划中的第四块),如此顺推一靠、一切,方能循序进行。所以“挨三切二”的意思是,讲秩序、按次序、按先后和前后的次序进行,即挨按时间和空间上的次序进行,不能乱。如上文分玉米时的“挨三切二”就有两个指向,一是必须按账本上或临时摸到的号的次序进行,二是堆在地上的玉米棒上下左右必须齐头并进,该分给谁就分给谁,不能挑拣。

笔者写到此,当年生产队仓库场上分粮的情景就在眼前,你看,男女老少围着谷堆,屏声静气,大家在等待,大家都在监督……这些,不是过来人,是不会理解、更不会有这份情结的。

与“挨三切二”相近的还有一个词,叫做“挨一比二”。“挨一比二”,也是按次序进行的意思,这里的“比”,是紧接着放(靠)的意思。记得当年麦收或黄豆收获时,我们男劳动力把妇女们割下来的麦杆或豆秸杆成捆成担地往小队仓库场上挑,而几个年龄相对大一些的人在那里将我们挑来的一捆捆麦杆或亚秸杆摞成垛。我们只顾挑,他们只顾摞,有时就有点乱,散了一片,这时就会有人喊,“慢一点,别乱,挨一比二,放放好,不要东一担西一捆的……忙中添乱”

“挨一比二”,望文生义,就是挨着“一”紧接着放“二”,也是有次序、讲秩序进行的意思。

不过,“挨三切二”与“挨一比二”,在表意和实际使用上还是有差异的。据我观察,“挨三切二”用于分割的语境中,而“挨一比二”用在累积的语境中。即使在同一的语境下也有不同的指向,例如:某超市新到一批没有卖相但质地比较好、价格实惠的山东烟台苹果出售,许多市民闻讯赶来争相购买,超市门口排起了长队。这时,个别“脑子灵活”的顾客的插队行为引起大家的斥责。而超市内的营业员面对如此突然增多的购买,有点慌乱。这时,组织者就会对外面排队的顾客警示:先来后到,挨一比二,排队排排好,不得插队,不得带买(即替后来的人带购),而对里面正在忙的营业员则提醒:“不用慌,挨三切二朝前,清空一框是一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