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钟
扛聚,是沙地人的又一句土话,其意相当于普通话的中的“AA制聚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人认为,“扛聚”的“扛”其实就是普通话“共”的谐音,“扛聚”就是“共聚”,即是一起用餐。我以为不然。因为,“共聚”只表明了共同用餐、一起用餐,而“扛聚”才道出了共餐的性质:“AA制”,用餐者共同承担、而且是平均分担酒宴的费用。
这里的关键一个词就是“扛”。何谓“扛”?“扛”在普通话中相当于“抬”。一根棒(扁担)两个人一前一后共同抬起移动某样东西,原则上两人共同担力、平均担力。至于有人把重力点往自己这边移一点,自己多担的力,那是一种谦让、客气,当别论。“扛聚”,“聚”是形式,“扛”才表明了这次聚餐的性质,即谁也不请谁的客,没有主客之分。吃什么,在哪聚,用些什么酒,喝到什么程度,选在什么时候“聚”,最主要的是经济开支的分担,都由聚餐人共同协商决定。当然,每次活动也必定有发起者、组织者和操办者,但这些只是分工而已,没有特权。因此,沙地人用一“扛”字,道出了聚餐的性质,不是公宴,也不是私请,而是大家一起志愿参加,各自平均分担聚会的开支。由此说来,据说由西方传入、这几年流行起来的所谓“AA制”,其实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我们沙地人的老祖宗早就这样做了,而且,“扛聚”比“AA制”更形象、更通俗、更接地气。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扛聚”说是“AA制”平均分担,其实不是绝对平均分担,而是从实际出发,对经济困难点的可以少分担,而有人从头至尾都是辛苦操办,算账时大伙就一致决定让他少承担费用,所谓以劳代资、以技代资,甚至还可以从家里拿点实物,为聚餐增加个什么菜,以物代资、以酒代资,这样,“扛聚”的菜肴就更为丰盛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吃“扛聚”在启东农村相当流行,我也特怀念那个年代的吃“扛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