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斌
1978年夏天,我从当时的启东县聚星中学高中毕业,之后,种了3年地,当了7年兵,从事了30年的“三农”新闻报道。
静下心来,我所经历和感受的改革开放40年历程,除了参军参战和写稿改变命运,更多的便是脑海里满满的乡村印象,回味30年来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的1000余篇“三农”新闻,家乡巨变犹如一条长长的胶片,由远到近,愈加清晰。
启东农村面貌巨变,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盖楼潮。1988年底,我退伍回乡安置到通兴乡(现并入吕四港镇)广播站。没几天,就听说锡康村百户农家外出经营“小五金”发家致富。次日前往采访,发现其中一户徐姓年轻老板,家中不但盖起了“四上四下”连栋楼房,还在楼上每个房间都装了彩电、铺了地毯、安了电扇,如此气派,轰动村庄内外。我好奇打听,原来徐老板“暴富”背后,是他远赴西藏拉萨艰苦创业,还获得了自治区“新长征突出手”称号。回家后,我很快分别写出《锡康村百户人家抱团经营“小五金”共同致富》、《一个“新长征突击手”的创业故事》,稿件在县广播电台播出后,在全乡引起了轰动。就从那时起,我尝到“甜头”,认准农村这座新闻“富矿”,在“被每一个采访对象所感动”中,愈加醉心于“三农”报道。
当年通兴乡民众奔小康,其实远比不上六七公里外的吕四渔港。1995年,我调到吕四镇广播站,下乡一看,当地百姓靠着党的好政策,纷纷办工厂、贩水产、经营“小五金”,不但满眼楼房,更近乎户户电话、家家摩托,不少成功人士还率先开上了轿车。这些新鲜事,加上吕四渔港特有的地域条件,让我一下子拥有了更大的新闻舞台,在吕四12年,我每年都要采写不少于100篇的新闻作品,大多反映了农(渔)村之变、农(渔)业之丰和农(渔)民之富。在这过程中,我采访的一个爱心故事至今难以忘怀。记得那是2003年冬天,太阳庙村党支部有心建造一条中心水泥路,当时,政府尚未实施农村公路推广工程,面对四五十万元的资金缺口,本村一位姓张的建筑老板承诺捐款3万元,可几天后,张老板却突发重病并花费巨资赴沪手术治疗,村支书卢根甫得知后,第一时间前往看望并言明不再接受这笔捐款,哪知张老板苏醒后,却执意让家人向村里汇出这笔款子。我获此题材,感动中连夜写就《一个患病老板的爱心承诺》,并很快发表于江海晚报。
30年乡村之变,除了广大农民受益于国家富民政策,发家致富后对现代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有党和政府在乡村所实施的一项项宏大德政工程。如此背景下,我2007年调到启东市新闻信息中心,由“土记者”而圆梦为专业新闻作者。工作上的如鱼得水,让我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乡村。
进农村、写农民,总有一种奋进的力量激励着我。自从进了新闻信息中心,我11年里累计走访了全市150多个村(居),所采写的一篇篇诸如《大路通到家门口》、《盏盏路灯照乡村》、《城乡民众一根水管饮甘泉》、《水美乡村多美妙》、《14万亩政府造林锦上添绿》等数以百计篇“三农”稿件,既见证了农村公路普及、区域供水入户、村庄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新农保、新农合、农民健康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实事工程给村庄带来的全新变化,又有效展示了乡村的愈加美丽、乡亲的不断富足、生态的日趋改善。
报道“三农”、印记乡村,记忆的胶片中当然包含着广大乡亲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享受。这些年来,我的稿件与镜头,于是也就忠实记录下了一幕又一幕。《一台乘凉晚会三十年不落幕》、《正能量加油站遍布城乡》、《家庭普法站覆盖村级》、《农家宅院广场舞》、《一块知晓法理的“石头”》、《汇龙镇“村村乐”何以长盛不衰》……我的新闻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个个像“年年一台戏,一唱四十载”的民间喜剧家石永平,“竹板一打上舞台,男女老幼齐喝彩”的民间竹板大王黄建荣,“年年编剧目,好戏不间断”的乡土剧作家黄素萍,“吹拉弹唱样样通,上了舞台忘‘祖宗’”的乡土艺术家黄伟新等等这样的乡村“笑星”、“歌星”。
人到那,心在那,笔随那。我的笔下,一以贯之地报道和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繁荣、农业的振兴、农民的笑脸!置身于激扬发展的好时代,沉浸在“每天都是新起点”的激奋新闻里,30年里,我总计25次获评南通日报“十佳(优秀)通讯员”,先后有8篇作品分获江苏省“县市报好新闻”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