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的守望
时间:2018-06-15 A+   A- 举报

木火


音乐,可以成为一次旅途中奇妙的标签,只要你喜欢。如果遇到了最美的风景,典雅的音乐正好与之辉映;如果眼前的风景不入你心,悦耳的音乐则填满行程装点心情。无论怎样,回忆起那次旅行,总忘不了曾经相伴的音乐。

那一年夏天,游西湖,于六公园圣塘景区偶然发现了张铭音乐图书馆,不由得驻足停留。点一杯红茶,在眼花缭乱的CD架前抽取了一张,竟是肖邦的《夜曲》,有缘相会吧!又在书架上发现了詹姆斯·胡内克著的《肖邦画传——肖邦的一生及其作品》。书有些旧了,扉页目录也掉了,却是我喜欢的音乐家,“肖邦是通往音乐世界的一扇大门,除了是位诗人。”带上耳机,完全沉浸在了音乐中,随意翻阅,有着一股漫卷诗书的欢喜。

最惹人眼球的是钢琴诗人肖邦与喜爱穿男装抽雪茄的女作家乔治·桑的爱情故事:“神经过敏、易于激动的肖邦遇到了赞成一夫多妻制的乔治·桑,她是个天分极高的女人,同时也是一切社会旧俗与伦理成规的践踏者。在乔治·桑对自己表示出的强烈激情面前,肖邦一开始是避之不及,但不久后就完全屈服了……”

“她(乔治·桑)理解肖邦,却无力将他装进书里。”两人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分手。有人歌颂这是音乐和文学的联姻,也有人痛斥这是不相称的结合。然而,“乔治·桑生命历程中最迷人的一个篇章是她与肖邦在一起的岁月。”而这十年,肖邦的作曲生涯也达到了个人生命的最高点,那是他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所以,拥有伟大而美好灵魂的读者啊,让我们接受乔治·桑与肖邦的关系吧!”

肖邦,是夜的守望者。他的气质似乎天生与黑夜相合,孱弱的身体、忧郁的情性,成了偏向黑夜的有力注脚——梦幻、柔美,难以捉摸。18年,创作了21首夜曲,肖邦在继承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夜曲风格的基础上,对夜曲三段式的结构作了改造,增强了对比性,同时赋予声乐性,因而,听肖邦的夜曲,似有一股神奇的魔力。

倾听那首熟悉的《降E大调夜曲》(OP.9NO.2),以回旋性质的自由风格勾画了一幅月夜静思图,流淌着一缕明朗的情绪——清风拂面、柳丝摇曳,云破月来花弄影……那富于歌唱性的柔美旋律,一长串轻巧的装饰音,让人沉浸于温馨的梦境,虽然未来不可期(创作这首乐曲时离肖邦去国怀乡之日也已不远了),但当下是美好的时刻。

《升F大调夜曲》(OP.15NO.2),开始呈现的同样是安详的主题,同样是寂静的月夜,轻柔的旋律忽地拨动了心弦,让人片刻沉醉。可是,渐渐地,心潮起伏意难平;渐渐地,音乐变得焦躁不安起来(许是流浪在巴黎的肖邦惦念着多灾多难的祖国波兰),经过极度的紧张和激动之后,又回复到最初的安静,那清亮的琴声于夜凉如水中留下一串问号……

最打动我的是《G大调夜曲》(OP.37NO.2),创作于1838年,恰是肖邦与乔治·桑共度巴塞罗那马约卡岛的浪漫时光。风格真挚迷人自然亲切,船歌般荡漾的旋律,不由得想起大海、沙滩、满船星辉,又似一缕低吟的乡愁,忧伤而又甜蜜,让人久久回味。

那天,阳光正好,西湖边的音乐图书馆里只有三两个人,没有一点喧哗声,那是一个纯粹的音乐世界。还有一堆陌生而亲切的心情故事——那都记录在留言簿上,三言两语,却有着诗一般的意境,以及隐秘的心事,无论悲和喜,都留下了一片美丽……临了,我也留下了几行文字:

我的西湖

是一个喧嚣的晌午

躲进音乐图书馆

以聆听的方式

偶遇肖邦,窥视

钢琴诗人与乔治·桑的爱情

我所不熟悉的世界

这一刻尤其亲切

西湖水,就这样悄悄地

漫入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