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佩珊
过立夏端阳要包粽子,沙里人家同各地一样有此习俗,不过叫做“裹粽子”。
我是那年五一节前嫁到我先生家的,婚后没几天就是农历的立夏日。那天在厨房间的蔬菜堆里看到几扎芦叶,想起已到裹粽子季节了,于是问婆婆,是要裹粽子了?让我做点啥?婆婆说不忙,你歇着吧。她继而问我会不会?我尴尬地说不会。婆婆说,你刚到我家,慢慢再学吧。接着她又很认真地说,总得学会,自会自便当。婆婆说起她是太外婆家独生女,家庭条件好,平时不让干家务。但她不想养尊处优,私下刻意学女红,心灵手巧,活儿娴熟,样样学到家。出嫁前一年,太外婆想起女孩子将来到了婆家总得会些日常理家活,于是就教她学做元宵、做酒酿和裹粽子。从那年立夏起,我师承婆婆,学裹粽子,学做其他什么的。
先生告诉我,他童年时经常帮婆婆采芦叶。那个年代挨到立夏日前几天,婆婆就要他们姐弟去采芦叶。他家住在小巷边,出巷尾半里多就是乡间泯沟。那时芦青长得可好了,芦头粗,杆儿高,芦叶儿宽,颜色绿得醉人。姑姑们爬在沟坡上采摘,他在上面叠齐、扎好,再放进篮子。等候间隙,他喜欢卷几个芦叶哨子吹吹,折二只芦叶船玩玩,很有乐趣。半天过来,可采十几扎回家。
婆婆也见识过包嘉粽那种箬叶,她说在沙地只有芦叶就地可得。立夏前后芦叶长得最好,芦叶富有韧性,柔软可折,不裂不断,经蒸煮后粽香四溢,适宜包各种形状的粽子。她说端午节虽也吃粽子,但那时芦叶已经老了,性脆易裂,不易包好粽子。
婆婆几乎是手把手的教我,如何煮芦叶,剪头尾,然后示范填料包扎。“一定要包紧扎牢,否则会‘爆腰’。”婆婆叮嘱道。“爆腰”就是因芦叶叠叶不匀、没填实扎牢,蒸煮时引起粽子馅料外溢,影响成型和味道。婆婆常裹的粽子名为“宝塔粽”,虽外形单调,但个大结实,放在一起,只只一样。她一直以糯米作主料,也用过小米、面粉。嵌入的馅料有花生、红豆、红枣、豆沙、酱肉等好多种名堂。粽子以辅料馅料命名,如“赤豆粽”、“小米粽”、“豆沙粽”、“肉粽”等,以打芦叶结、穿颜色线来区分各款粽子。立夏日子还要做烧饼、打印色糕。我家的印色糕板是公公自己刻制的,有梅花、双鱼、铜钱、日月等传统图案。到了晚间,公公拌好色粉,一阵阵“砰砰”的拍打,一块块印色糕就打出来了。要开煮了,婆婆从卤坛内捞出十几只咸鸭蛋,再加几只鲜鸡蛋随粽子一起下锅。此时炉火熊熊燃起,几次开锅把煮沸的粽子水在“嗤嗤”的响声溢出,随之喷发的香味满屋回荡,飘浮在屋内外,近邻和路人都能闻到。那种雾气腾腾、粽香四溢的情景仿佛还在身边,至今记忆犹新。
按我家人口,裹上六七十只粽子足以吃到端午节,可婆婆一直要多裹好几十只,唤我们分送给经常串门走动的几家邻居,婆婆说要让大家尝尝,还教诲我们说:“邻里和睦最要紧,俗话说邻舍好,得金宝。”这是婆婆的处世善举。她这样做倒并非图回报,但送去了人家自会感念,他们随后也会回送不同馅料的粽子、咸蛋、鱼干和蔬菜等。大家从不计较粽子什么馅料、个儿大小和数量多少。有时送到那家只有孩子在,大人回家知道了,马上赶来道谢,随身还带点东西来。这不就是古人常云的礼尚往来吗?立夏互赠,始初有六七家,后来多至十几家,连常年停靠在小巷河边的船户也加入来往。我们巷子不大,住的又近,谁家煮什么吃什么,都能看得见闻得到。那时一到裹粽子时节,你家用啥料,他家都知道;东家缺啥西家补。假如那家光有芦叶馅料没时间裹,婆婆发动邻居帮忙,那些当家女人们一哄而上,一个黄昏就都给裹好了;有家境较差的人家,婆婆甚至亲临关怀相助,送上粽子,共度立夏。婆婆的作为给小巷带来友善和谐安定。此举延续多年,直至小巷拆迁。遇有老邻居重逢,总爱提及往事。大家一致认同,当年邻里往来送的是粽子,传递的是亲情,弘扬的是美德。
婆婆教会我裹粽子,可我学到的不仅是手艺,更多的是她宽容大度的气量、乐助周边的风格。如今她虽已离世多年,但她勤俭持家、以诚处世、善待乡邻的家风,必将会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