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寿缸
时间:2018-05-16 A+   A- 举报

陆欣

阳春三月,随作协同仁踏访惠安镇老街,意外遇见了一种沙地文物——寿缸。在这偏僻的乡间小镇,居然还有这种老古董,怎能不让人惊喜万分?

寿缸废弃在庭院墙跟,缸体基色赫红,主色黄釉,缸身一个大大的“佛”字,书法飘逸遒劲,分外醒目。其周遭都是断砖碎瓦,青苔斑斑。一棵枝枯叶翠的桂花与之掩映。这情景恰如一幅宁静的风俗画,令人感动。我随手拍下,发送微信圈分享,立即引来朋友们的好奇留言:古董乎?文物矣!在哪儿?能买吗?

这颓废的庭院位于惠安老街的北端西侧,主人姓陈。“这是我祖上的,就剩这半只缸了,还有半只坏了!”见我对那只寿缸产生兴趣,屋内走出一位长者,幽幽地告诉我这寿缸的由来。

镇滨江临海,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沿河而筑,通江而兴,得地理和舟楫之利。《启东文史》记载,民国初期,惠安镇商户麇集,兴盛异常。如今,老街上的人提起这些往事,满脸洋溢。可惜,现在只有残存的三二家杂货店、铁匠铺还残喘着小镇的几丝余脉。

据传,龚姓、陈姓,是惠安镇的开埠人家。我想,这皈依佛门的陈姓老人定然是个吃素念斋的慈祥老人。也许是位循循善诱的教书先生,也许是位乐善好施的商业主,或许是一位悬壶济世的中医郎中……他在世时就已选定了自己的圆寂方式,用沙船从外地将这只寿缸运回小镇。他的圆寂一定是镇上一件庄重而热闹之事。在悦耳的诵经声中,众人将他的肉身盘坐于寿缸之中,再择日将上半只寿缸合上、密封,抬入陈家祖坟。之后,历经动乱战火、文革、乡村墓葬改革……寿缸易地迁徙,最终颠簸折磨得缸碎分离,仅存如今的上半只残缸。陈氏后人,自然不忍舍弃,痛惜地将那半只残缸搬回家中,置于庭园墙根挂花树下,以示怀念。

人生无常,佛缘常在。十多年前,一位俗称“铲地皮”的古董商贩告诉我,他们曾常年在崇明和启海地区,进村走户,搜寻“寿缸“,价格不菲,贩卖到东南亚等国家。这只惠安寿缸,如果不是残缺,也许早已被“贩走”到异国他乡了。

在佛教看来,永离一切烦恼生死谓之“寂”;具足一切福德智慧称之“圆”。沙地启东,历史短暂,但百业兴盛,人文昌达,与佛教融入民性密切相关。“阿弥陀佛”是百姓口头熟语;“做好事”是向善沙民的日常行为。否则,启东为何佛教大市、“中国好人”榜总有人物出现?

寿缸虽残犹存,见证了惠安沧桑和沙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