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回旋的《g小调柔板》
时间:2018-04-20 A+   A- 举报

木火

这一个春天,当你徜徉在烂漫花海中,当你留恋于无限春光时,也请别忘了远方的炮火和硝烟,别忘了还生活在废墟上的人们。

想象中的叙利亚,满目疮痍。从纷乱的内战到残酷的抗击ISIS之战,战火一直没有停下来,1年、2年、3年……转眼已是7年,如今又等来了美英法的精准打击,刚刚闪现的一丝和平曙光又笼上一层乌云。想起那个饱受苦难的地方,想起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耳畔似乎回响起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那绵密的弦乐漫涌而来,覆盖了那片伤痕累累的大地;那柔情的小提琴哀婉地泣诉,直抵伤痛者心灵的最深处;那浑厚而空灵的管风琴给人至深的抚慰,引导你向上苍祈祷!

1992年的春天,遥远的巴尔干半岛,波黑战争爆发。在萨拉热窝国立图书馆的废墟上,在塞族武装猛烈的炮火之中,每天下午4点,都会举行一场一个人演奏的音乐会。站在地狱门口演奏的是萨拉热窝弦乐四重奏小组的大提琴手斯梅洛维奇,一张黑色的折叠椅,一把红色的大提琴,一身庄重的演出礼服,演奏的唯一曲目是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那是对战争死难者的虔诚祷告,也是对和平未来的无望憧憬!废墟音乐会坚持了22天,那低回激越的大提琴声,那令人黯然神伤的音乐,从瓦砾堆中传出,日复一日地飘荡在这座散发着死灰般气息的城市上空。

1945年的初春,正在撰写阿尔比诺尼传记及其作品目录的《意大利音乐杂志》特约编辑莱莫·齐亚托,只身来到刚被盟军大规模空袭后的德国德累斯顿。在萨克森国立图书馆的废墟之上,齐亚托不顾生命安危,于断垣残壁之中翻找着珍贵的乐谱手稿——这座图书馆保存有巴洛克时期音乐家阿尔比诺尼(与维瓦尔第齐名)最多的手稿。幸运的是,他最终发现了阿尔比诺尼的一部三重奏奏鸣曲的几页手稿残片。以此为音乐素材,齐亚托创作了《为弦乐器和管风琴所作的g小调柔板》,13年后借阿尔比诺尼之名发表。

似乎总与战争有关,1981年出品的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加里波利》,将《g小调柔板》作为其中的插曲。电影讲述的是1915年发生在土耳其的一场盟军惨败的战役。惨烈的战斗中,长官需要一位跑得快的传令兵。同样来自澳洲的阿彻把机会让给了好友邓恩,自己依然参加冲锋。接到停战新指令的邓恩拼命地往回跑,可就在他回到战壕的一刹那,进攻的哨声响了。在邓恩绝望的哀号中,冲在最前面的阿彻中弹,鲜血染红了他的胸口,一切都结束了!电影凸显的是美好的东西被战争残酷毁灭的悲剧性,只有音乐来安抚所有的伤痛——《g小调柔板》俨然被演绎成了一首战争安魂曲。

《g小调柔板》是简明的三段体(ABA)结构,由管风琴与弦乐队形成的音乐织体铺排开来,伤感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涌上心头。悲情难抑时,乐曲(B段中)又闪出一段恬静的小提琴独奏,从浑厚音响过渡到音色线条,那是一个人在委婉地泣诉,在诚挚地祈祷!尾声处,音乐再度变得厚实起来,也变得更为有力,如同战争受难者绝望而坚决的控诉,一声声颤动着我的心灵。乐曲最后,纯净的小提琴恍如一位飘袂的天使,引领一个个痛苦的灵魂飞升入天堂。

窗外,依然是一个明媚的春天,《g小调柔板》的旋律依然在回响。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可以品茗煮书,可以听风看云,可以赏花闻香,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然而,音乐将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引向战火纷飞的远方……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