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父亲
时间:2017-09-22 A+   A- 举报

虽然我赴朝祭奠父亲陈干平的英灵早已回国,但那一幕幕撕心裂肺般的情景,一直浮现在眼前,禁不住泪湿胸襟……

那是今年清明节前夕,我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后代扫墓团,来到松柏掩映、庄严肃穆的朝鲜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怀着无比沉痛和崇敬的心情,祭奠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牺牲的父亲和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缅怀英烈事迹,寄托无限哀思。

我俯在父亲遗像前悲痛欲绝,泪水横飞,突然觉得肚肠绞痛,眼前一黑,瞬间昏厥。待我苏醒,众人把我扶起,只听周围一片抽泣声。这时,我对“痛断肝肠”有了更真切感受。

父亲陈干平,1927年出生于江苏启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姐弟6个,男弟兄排行老三。那时的旧中国灾难深重,由于他早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4岁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个典型的“红小鬼”,还在艰苦条件下为党做税收工作,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69师205团3营参谋。

“爷爷的名字,在英名墙上找到了!”女儿呜咽着告诉我。我擦着泪眼,看到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是2014年至2015年中朝两国政府合作修缮的,墙上铭刻着15236位烈士名字,其中有名烈士10084人,无名烈士5152人。在英名墙中部的8号墓编码下,女儿指着陈氏烈士名单的第一个就是“陈干平”。

“爸爸!”我哭喊着把鲜花和父亲照片放在“陈干平”名字旁,并用手抚摸,心头感应好像触摸到了父亲的脸庞。接着,我把父亲的照片捧在胸前,在女儿搀扶下往墓区走。我的眼泪不停地滚落在父亲照片的镜框玻璃上,留下了条条泪痕。在英名墙后面的山坡上,排列着12个志愿军烈士合葬墓,我按编码找到了8号墓。“爸爸呀!不孝儿子来晚了,实在对不起您呀……”我把父亲的照片、挽联和鲜花放在墓碑前,“扑通”一下双膝跪地,代爱妻范裕珍和小女儿陈方方磕首9个,然后头点墓地,失声恸哭,长跪不起。此刻,我陷入极度悲痛中无法自制,索性打开感情的闸门,让埋藏在心底65年的思父情感,像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从这决开的心堤里全部喷涌出来。我边嚎啕痛哭,边用双手在长满茅草的坟上刨土,和女儿小心翼翼地将土装入带来的锦袋,紧紧抱在怀里,意念把父亲的英魂接回家,与母亲在天堂团聚。

接着,我从包中拿出从家乡带来的苹果、点心和酒等祭品,恭恭敬敬地放在墓前,还把酒瓶盖打开,缓缓绕墓敬酒一圈。然后我蹲在坟头,心头感觉父亲就在面前,自己犹如穿越时空与父亲“团聚”,零距离倾诉心灵:

“爸爸,从我记事起,外婆就告诉我,当年您牺牲的噩耗传来,我母亲周正芳承受着青年丧夫的巨大打击,和外婆抱着还在襁褓里的我,痛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母亲重组家庭,含辛茹苦把我们弟妹5个养大成人。2012年9月25日,母亲带着思夫遗憾撒手人寰。

“爸爸,我出生不到六个月,还没有来得及学会叫您一声‘爸爸’,您就永远地走了。从此我跟腿有残疾的外婆相依为命,靠每月政府给的2元抚恤金艰难生活,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失去父爱的深深伤痛。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与父亲一起玩耍,或在父亲的怀里撒娇时,我只能悄悄地躲在一旁抹泪。虽然一直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也经历了艰辛,感受过委屈,但我崇敬您,只要想到有个血洒疆场、震国威、扬军威的英雄父亲,心中便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父亲崇高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砥砺前行,从小立志续写您的荣光。我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部队入党提干,1987年转业到《郑州晚报》当记者,现和爱人已退休,晚年生活幸福,一双女儿孝顺。如果您在世,早已是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越是此时,越是思念您!

“爸爸,2013年3月,我在网上读到3营9连文化教员骆宝根的《入朝参战记事》一文,费尽周折找到了这位志愿军老战士,通过骆老见到了当年3营孙加金老营长,才知您1946年10月参军后,历任通讯员、警卫员、特务员、参谋等职,南征北战,参加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鲁南分兵战役、确山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数十个战役,还参加了解放上海、舟山等战役,荣立三等功、四等功各1次。您舍生忘死,作战勇敢,表现突出,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11月26日下午,从浓云中钻出8架F80型的美军飞机,在您部队驻地上空轮番俯冲、轰炸、扫射,炮弹呼啸而下,爆炸声震耳欲聋,燃烧弹落下的瞬间,形成上千度高温,您被熊熊烈焰吞没,25岁的壮丽青春就此定格。您并没有太多的光辉业绩记载在史书上,也不为人们知晓,但您热血铸就的功勋永存,是镌刻在我心中的精神丰碑,值得我自豪和荣耀。在心里我有您这样的父亲骄傲得不能抑制。什么是英雄?您就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啊!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朝鲜三千里锦绣江山,洒满了中华英雄儿女的鲜血,长眠着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我站起向陵园里每个烈士墓鞠了3个90度大躬,又折回与父亲依依惜别,“敬爱的爸爸,明天我们就要回国了,一旦我因年迈或疾病不能再来,孩子会代我来看您的。您和千千万万志愿军英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将世世代代受到中朝人民的敬仰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