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编出“花”
时间:2017-09-11 A+   A- 举报

 

竹编,一门传统手艺,看上去也许不是那么精致,却让人惊叹它制作过程的神奇。

在汇龙镇光荣村,有一位竹编师傅坚守着这份手艺,他叫黄学斌,今年67岁。从业近50年的他拥有一手精巧的竹编技艺,其作品亮相乡间,进入小学课堂……

走进黄学斌屋内,只见各式各样的竹器堆得满满当当,小巧玲珑的鸟笼、大大小小的竹篮,做工精美的竹筛……这些“宝贝”散发着竹篾清香。“这个竹编盆是甲申年(1944年)我父亲做的,至今已经过去73年了,你看这花纹,盆里的字样,都很漂亮。”黄学斌拿起一个有些年头的竹编盆,笑着说。

聊起竹编,黄学斌侃侃而谈。上世纪60年代,手艺人还是很吃香的,当时十几岁的黄学斌看着父亲做竹编,不知不觉间也喜欢上了这门手艺。那时,竹编是个收入不错的职业,靠着这一门手艺,可以养活一家人。

一根竹子,从砍下到制成一个个竹编制品,需要经过砍、劈、刮、编等多个步骤,这些在旁人看来繁杂的工序,黄学斌却得心应手,每个环节都了然于胸。

只听“嘭”地一声,黄学斌利落地用篾刀削去并刨平竹节、剖开竹筒,不停地把竹子劈成一半又一半,削成一条条薄薄的篾条。尖锐的竹子在黄学斌手上没了“脾气”,任他摆布。“削片”后,是“扯幅”的工序。将两把小刀呈八字形插在木制的滚刀上,竹片在这之间穿过,制成宽幅相当的竹片。为了确保手感的顺滑,黄学斌用刮刀将竹条按在刮口上,用力地从下到上抽动起来,去掉突兀的毛边。

制成篾条后,便开始编制。黄学斌先将多根粗细均匀、长短相当的篾条交叉叠放,一阵左缠右绕,竹筐的底就盘好了。接着再从下往上编,弯角处,拉紧篾条拗折,然后继续向上编织,最后进行锁边。不一会儿,一只精致的小竹筐胚胎就成型了。“编制时,要保持篾条间网眼一致很不容易,失误一次便需要拆开重编。”黄学斌说,手指和手掌被竹刺扎破划伤,那是常有的事,这么多年过去了,双手早已磨出了厚厚一层老茧。

如今,黄学斌巧手制作的竹编制品进入了学校,他也成了向下一代普及传统手艺的纽带。“下个月,有好几所学校邀请我去讲课呢。”黄学斌笑着说,“之所以还守着这门老手艺,不是为了靠它赚钱,而是因为它承载着逝去的美好岁月。”

李朱雳  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