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小岛
时间:2017-08-11 A+   A- 举报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啊。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每当听到歌曲《战士第二故乡》,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在岛上当兵的时光。

1984年,我在黄海前哨一座名叫达埝山的小岛上当兵。达埝山之名,因其外形酷似古代行人外出所背的褡裢而得。小岛面积0.11平方公里,严格来讲不能叫岛,应称屿。离大陆20多海里,天气通透时,往北远眺山东半岛伸向大海,往南隐约可见花果山雄伟的轮廓。

记得,1984年腊月廿六,新兵连集训结束,我们8个新兵被分配到岛上达埝山连。一打听,这个连队不错,名气很大,会议室里挂满了奖状、锦旗。听到这些,我们几个真想马上到这个英雄连队报到。但是,天公不作美,当天刮大风,下暴雨,海上巨浪滔天,挡住了我们进岛的步伐。对此,我们心里有点急,部队领导更着急。快过年了,不只新兵不能按时下连,给岛上送去的年货也压仓好多天了,岛上官兵盼着过年呢。

腊月廿九,阴天,风不大。早上6点,船运队发来了“可以进岛”的通知。我们异常兴奋,迅速打好背包,收拾行旅,准备出发。

走进军港,50吨位的登陆艇已静静地停泊在码头边。海浪层层推进,很有节奏地拍打着堤岸,溅起了朵朵浪花。

“为确保安全,所有进岛人员必须全部进舱!”船长的口气坚定而有力。战友们不由分说排队走上跳板,有序地进入了船舱。

只见,舱内摆满了一包包、一框框的猪肉、牛肉、带鱼、鱿鱼、鸡蛋……偌大的船舱留给我们的空间很有限。大家利索地放下背包,坐了下来。

嘟……一声长鸣,船出发了。刚开始,感觉船稍有摆动,像只摇篮。随着向前航行,船开始颠了起来,幅度越来越大。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船颠得像只野马了。说实在的,船的狂颠已经让人够受了,再闻着那浓浓的“年味”,战友们个个吐得唏哩哗啦,晕得天翻地覆。最后胃里实在没货了,只能吐点苦水出来了。

今天风不大,船咋还颠得那么厉害?对此,船长解释,“今天浪不大,但涌很大,前几天台风所积存的能量正在释放。”噢,书本上的“汹涌澎湃”,今天算是亲身读懂了。

当然,上岛后也经历过由于天气恶劣,连队一个月没有得到补给几乎断炊的日子。也亲眼目睹副连长爱人进岛探亲,由于军舰上下颠簸近2米,实在不能平稳靠岸,为了安全起见放弃登岛。夫妻俩近在咫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挥泪离别的情景。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储存在我心中,永远不忘。

进岛后,连队除了担负战备值勤、军事训练外,还要完成国防施工。岛外几乎每周都要运来黄沙、水泥等建筑材料,而岛上又没有装卸设备,所以卸船全靠肩扛手抬。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满载着50吨水泥的登陆艇徐徐靠岸,船刚停稳,我们就蜂拥而上,上肩的、扛包的,迅速展开作业。你看,力气小点的,一人扛一包,弯着腰、咬着牙,一步一步往上登。力气大点的,一人扛两包,噌噌噌地一步两台阶往上跑。通常来一船货,平均每人要扛1吨左右,从卸载点到山上仓库,高40多米。烈日下,不要说扛东西,就是空身走一遍也冒汗。但大家比着干、争着上,没一个后退。

卸船完毕,个个喉咙干涩难忍,鼻子呛满水泥,只有两只眼睛眨巴眨巴,活像个泥塑人。洗澡时,轻轻一擦,凝结在颈上的水泥连着皮一起掉了下来,晚上睡在枕头上隐隐作疼。尽管如此,每次来船卸货,战友们还是那样争先恐后,生龙活虎,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这在我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记。

在岛上,还有令人难忘的快乐。小岛风景迷人,东看日出,西看晚霞,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我所住的营房,坐西朝东,是看日出的极佳位置。清晨,天气晴朗,海天一色,遥远的天际,露出了一个红点,紧接着变成一条红线,慢慢的,沸腾似的海水托着犹如钢水的火球,晃晃悠悠向上升腾,突然,火球挣脱大海蹦了出来,真是震憾。

星期天,连队常组织集体活动,集体钓鱼是保留项目。钓具非常简陋,一根鱼线,拴上铅坠、鱼钩和用棉纱裹成的“假鱼”作诱饵就成了。

战友们选择有利地形,一个个站在礁石上。“嗖……”鱼钩借助铅坠的力量顺势冲向远方,随即钻进海里。然后,双手交替将线慢慢往回拉,当手上有抖动感了,这就告诉你“鱼上钩了”。我们指导员是位壮实的山东大汉,鱼线抛得又远又准,钓的鱼也又大又多。事实证明,放长线真能钓大鱼,一点不假。

活动结束,看到钓上来的一条条鲈鱼、黄鱼、黑鱼,心里那个美啊!我们把鱼装进箩筐抬到饮事班,战友们在一起杀鱼、剁块、红烧,美滋滋地享受着收获与快乐。

到今年,我离岛已有30多年了,但每每提到小岛还是激动不已。岛上的一草一木历历在目,还是那么清晰、那么灵动、那么顽强、那么有情,让人难忘。岛上当兵艰辛而甘甜,特别给我骨子里增添了坚韧、勇气、智慧、胆识,过去、现在、将来,始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