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缘”字,是如何的神奇,怎样的了得!它竟能在一张苍茫的白纸上,成就了我笔下颇有点传奇色彩的一个温馨故事。
“八一”建军节前夕,我因负有采访任务回了趟老部队。在某要塞区区史馆,意外地和担任讲解的启东籍现役女兵吴帅燕相遇。在遥远的渤海前哨这座小岛上,他乡闻乡音,于我于她都是一场惊喜。
我之惊喜——长岛有启东籍现役女兵。
据我所知,长岛的启东兵,最早要数上世纪50年代末进岛、离休前任某守备区副政委的启东原合丰人陆庭贵;其次为1952年春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先在蓬莱老八团、后于1965年进岛,在要塞区工区任卫生所所长的启东原志良乡人陆献文(原26军78师233团卫生员);再就是我们这批1969年冬入伍、在“北五岛”服役的1500多名启东老兵。自1993年入伍的原海防某团后勤处处长、启东寅阳镇人龚海涛于三年前离开长岛后,这里就再无启东籍现役军人的身影了。
帅燕之惊喜——居然在异乡见到了“老海岛”我。
三年前,吴帅燕在某军校学成回到连队,看的第一本书,就是我那本长篇散文《长岛岁月》,当她一打开这本书,发现作者竟是启东老乡,顿生一种自豪感——盼能有机会与我当面切磋“老海岛”精神的ABC。
在吕四海边长大的吴帅燕,从未想到,此生能与海岛结缘。
10年前的那个冬季,正在启东大江中学就读高三的吴帅燕应征入伍。绿色军营,每天军号、军歌嘹亮,连队出操训练时威武雄壮的“一、二、三、四”队列口号声,每一次都会让她热血沸腾。她是山东省军区某部通信一连话务首长台话务员,平时只能在电话里听到声音的首长们,见面时都那么和蔼可亲。几年下来,美丽的泉城包括趵突泉、大明湖在内的名胜景点,她几乎跑了个遍。她渐渐地爱上了这座美丽的省城、哺育自己成长进步的第二故乡——她在这里入了党,当了班长。
当了五年兵的她,那年准备退伍回乡了。退伍也不错,她才22岁呢。家乡启东吕四,物阜民丰,父母在镇上开有一家餐馆,双胞胎妹妹在一家医院工作……
忽然使她人生轨迹发生转变的,是那年6月济南军区那场通信兵技能大比武。强手如林,赛场就是战场。吴帅燕在脑功、耳功上与竞争对手过招,棋逢对手,难分仲伯。而在手功比赛中,吴帅燕可谓技压群芳,最终夺得个人总分第二名。赛后,省军区为其荣记二等功一次。
于是,帅燕喜事接踵而至:荣膺军委四总部授予的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按规定,因技术过硬、荣立二等功的她,如在艰苦边远地区,就可破格提干。
驻长岛某要塞区是省军区所属唯一的艰苦边远地区。于是,吴帅燕便开始了结缘海岛的新的军旅人生。
临走前,战友们为班长即将前往的海岛,描摹了一幅“恐怖图”——说岛上有多荒凉,有多艰苦,刷牙用的都是海水。对此,曾经不怕挑战的帅燕似信非信。当了五年兵的一个女孩,片纸不留地被调动,衣物、书刊一大堆。她把能寄的都拜托了邮局,只身提了两个行包、带着介绍信,乘着大巴从省城来到了长岛。
进岛的第一感觉,不是热血沸腾,而是心里凉而不爽——帅燕甚至有些后悔,就是退伍也比进岛当兵强。岛上虽然并不那么荒凉,但其繁华怎能和省城比?刷牙虽然不用海水,但苦咸的水一口也咽不下去。那天晚上,她躲在储藏室里偷偷地哭——“这一个光荣的二等功,到底是奖赏还是惩罚?”此时的帅燕,可能并不懂得“考验”和“历练”的真正内涵。
她坚持了三天不喝一口苦咸的水。第四天,照照镜子,发现嘴唇都干裂了。看着战友们每天都有滋有味地这样吃这样喝,忽然感到自己是否太矫情了?这一关总算闯过来了。
“从省城空降了一个女兵”——吴帅燕曾被一簇簇异样的目光猛烈地扫射过。她所面对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俨然一个刚入伍到军营的新兵。唯有军旗、军号、军歌和“一、二、三、四”威武雄壮的队列口号声是自己熟悉的。她曾设想过,初来乍到的,也许有人会给她出个难题啥的,且,已有了这方面设防的心理准备。可是,后来什么也没有发生。每天总是笑眯眯、阳光的帅燕,很快融入了这个陌生的团队。
“进岛后不久,连队组织武装两公里奔袭拉练,途中不断出情况的连长命令全连: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五个女兵撇下。战友们自己扛着枪、背着背囊,还拉着我们,不让我们女兵掉队。这一种拼搏、奉献的团队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老海岛’精神原来如此让人感动。”帅燕对我说。接着,她代表要塞区直属通信连参加军区技术比武,又以优异成绩荣立三等功一次。
经过海岛近两年的磨砺,帅燕终于被破格提干了,接着上了某军校深造。帅燕兴趣广泛,她喜欢阅读,喜欢诗歌,喜欢朗诵,喜欢站在舞台中央,做节目主持。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帅燕,更有她的爱兵之道。前几天,为送排里一位疑似脊髓疾患的女兵前往百里之遥的部队医院诊治,她冒着高温酷暑乘船、坐车,奔波了一天,仅徒步就行走了10余公里。
一晃,帅燕已在海岛待了6年。面对连队即将移防胶东某美丽的海滨城市,帅燕却对海岛流露了真诚的不舍之情。这位28岁的副连职中尉排长,尚未恋爱,海岛仿佛是她深情的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