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听一首歌──《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这首歌勾起了我对青春岁月的回忆。
我的老家住在一江之隔的崇明岛,祖辈世代农民,种田为生。直到1954年10月,我和弟妹跟随父母来到汇龙镇谋生,一晃就是60年。回顾我的青春,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变,这其中有不顺也有幸运,而这两种境遇又常常相互交替着出现。
初中毕业后,我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抉择:上高中还是辍学找工作,早点为父母亲分担责任。说心里话,我从上学第一天起,就梦想着上高中、考大学,将来找一只“金饭碗”,但客观条件不允许我这样做。母亲几次三番语重心肠地对我说:“森儿啊,家里兄弟姐妹七八个,还有躺在床上双目失眠的外祖父,父母不是心肠狠,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你是老大,要体谅我俚!”经过深思熟虑,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同父母商量:“高中我决定不上,但我想考中专,上中专不要学费、不要生活费,毕业后还安排工作。”父母同意了我的请求。1965年9月,我如愿以偿考上了省属的一所中等专科学校。
一转眼,四年将至,面临毕业分配,我又碰到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我清楚记得当时学校已拿出毕业分配方案,我们的去向本是苏州的一家公司,但一夜之间,风云突变,中央提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不少从农村考取中专的学生都不服气,有几十位政治条件过硬的同学结伴去省里“告状”,我没有参加,与同窗挚友回了老家。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大约在1970年左右,我被安排进了一个镇属企业,开始踏上了工作岗位后又一段新的曲折旅程。
幸运的是,刚被安排进厂,我就被厂长看中,说我是中专生,又有特长,直接进了办公室,负责全厂的政治、宣传教育和学“毛选”辅导工作。在厂里刚干了半年,因各项工作出色,公社领导将我抽调进“工作队”。我在工作队入了党。1977年6月,按上级文件精神,我们这一批中专生可再分配。可那时,我已有家室,不愿去外地工作,只能选择进了县属集体企业。此后,为了实现大学梦,在单位领导和妻子的支持下,我从35岁起利用四年业余时间,函授读完了24门大专课程,取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大专毕业证。
沉舟侧边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折腾,我一直在想,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一段青春时光,只是由于时代和机遇的不同,有的人过得轰轰烈烈、有的人过得平淡无奇、有的人过得一帆风顺、有的人则过得跌宕起伏……但不管怎样,都是人生的一次曾经和历练,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